2021-01-04 19:22:46 作者:□ 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七十开外的曹先生是这群太极队员的领队,也是镇上的原住民。他很健谈,指着脚下的遗址公园对我说:“这地方以前是砂石码头、煤球厂和鱼货交易市场,整天人声嘈杂、尘土飞扬,环境脏乱差。前两年,地方政府花大力气进行整治,将这里改建成一个供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曹老先生眼中的变化,是大码头化茧成蝶的真实写照。
说起界首运河大码头,还是有点来头的。这座千年古镇始建于北宋,并在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开设界首驿站,为水陆两用驿。既然有水路驿站,那么就必定建成了供南来北往的官商驻足登岸的码头,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的一首《再过界首驿》可以佐证:“二月好风吹渡淮,满湖春水绿如苔。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近水人家杨柳暗,禁烟时节杏花开。一官迢递三山远,海上星槎几日回。”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调查研究淮河下游水患及其解决办法时,曾从大码头上岸“驻跸界首”,更是给界首运河大码头镀上了“御码头”的光华。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在全线58个遗产点中,高邮占有3个,其中明清运河故道以及淮扬运河主线都涵盖了界首,界首运河大码头也名列遗产点之中。
一位乡土诗人曾把家乡界首比喻为镶嵌在运河边上的一颗纽扣,而运河大码头无疑是这颗纽扣上的瞳孔,见证了古镇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运河的民俗风情,继承着古镇开放和创新的文明密码。
古镇因河而生、枕河而眠,厚重的大码头成为附近居民淘米洗菜、汰洗衣服、担水回家的集散地,串串笑声跌落在河面上,漾起浪花朵朵。可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业主看中了此处水陆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商机,纷纷在大码头从事商业开发,让这块净土不堪重负、体无完肤。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凝聚力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构想。作为运河线上的节点城镇,地方政府顺势而为,迅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关停并转大码头沿线的污染企业,实施撤渡建桥工程,并在大码头遗址上建起了由遗址公园广场区、遗址保护展示区等版块组成的遗址公园,不但为界首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为广大游客增添了一个运河文化新景点。
傍晚时分,我时常带着孙子、孙女来遗址公园遛弯,听浪花拍打护坡石岸的声音,看大爷大妈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品读石柱上镌刻的歌咏界首的诗句:“清气扑人湖面水,幽声到耳树头风。麦黄蚕老樱桃熟,正是淮南四月中。”“平湖过雨天开镜,日落放船人打鱼。野老柳荫沽黍酒,行人马上得家书。”
运河安好,古镇安好,当下安好。家乡是个好地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