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乡村医务室往事

2021-01-19 18:16:16    作者:□ 杨本琦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高中毕业不久,参加了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的血吸虫病普查工作。我们在全县各乡村流动,工作上总是和村医务室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走过全县许多医务室,尤其我家乡界首的一个乡村医务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间朝南的简单平房,明亮的窗下放着医务室师生俩的办公桌,桌子上放着打开的《内科手册》《赤脚医生手册》,墙上贴着人体解剖图。另外一间屋里,白色的药橱里整齐地放着各类常用药,以及一张铺着白床单的诊疗床,还有一间屋里砌着家常用的锅灶,放有一张八仙桌。一切显得井井有条,有一种乡村医务室难有的雅静和整洁。

医务室的主管医生薛先生我是认识的,因为他的家就在小镇上。他三十五六岁的年纪,身材高挑匀称,五官透着俊气,脸上架一副近视眼镜,下身总喜欢穿一条浅色的裤子,再配上白色的确良衬衫,朝气和儒雅并存。我们普查组一去,他就热情地给我们接风。和他搭档的是他的学生,回乡知青小吴。小吴讲话语速很快,一双大眼睛里总有一些红丝,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常常挑灯夜读。小吴走路也特别轻快,如脚底生风。他在医务室附近的菜园里很快地弄来了韭菜、青菜、大蒜、青椒、豆角等新鲜菜蔬,不一会儿又不知在哪儿弄来了鸡蛋和一小块猪肉。我们普查组的几个人也拣菜的拣菜,洗菜的洗菜,烧下火的烧下火。薛先生亲自掌勺,腾腾热气中,他自如地挥动锅勺,儒雅中透着干练。中午,韭菜炒鸡蛋、蛋皮炝大蒜、炒豆角、青椒炒肉丝等香喷喷的菜肴就摆了一桌子。我们以水代酒,刚举起杯时,一个扎麻花辫的十几岁的女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先生,我妈妈的头晕病又犯了,倒在屋里呢……薛先生听罢,立即放下杯子,带上针灸包,背上医药箱,急匆匆地往女孩家奔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工作之余也常常光顾医务室,听薛先生给小吴讲病例,听他抽查小吴《赤脚医生手册》中的理论知识。师生临窗而坐,一问一答,先生有褒有贬,小吴时而面色得意,时而红着脸低下头在书上做些笔记。那个年代正普及中草药治病,我常见小吴一有空闲就神情专注地背诵汤头口诀,只要薛先生走进屋里,他就会把书本朝前翻过几页。我悄悄地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刚背诵好的记得还不牢,老师如果抽查到是会挨骂的,前面的熟得多。

乡村医务室的医生没有内外科之分,什么胃痛、阑尾炎、眩晕症都得懂,来了脚趾划伤、手背被机器打伤的也得会清创和包扎,必要时,还得护送病人去上级医院。只要来了病人,他们就立即放下书本,快速投入到诊疗之中,薛先生的动作麻利又稳重,小吴也配合得很默契。

那时的农村交通不便利,相对闭塞,日子有时显得寂寞而漫长。“文革”后期,百废待兴,各类文学刊物是少之又少,想拥有一台自己的小收音机那真是奢望。因此,我们常在无聊时就来到医务室打发时光。薛先生满腹经纶,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故事,至今犹记得他讲鸿门宴,叙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表情严肃又紧张;说到甘罗十二拜相,如何为秦王说赵攻燕、如何与长者吟诗作对时,就神采飞扬、面露喜色。我的中、小学时光有几年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知识贫乏,因此听起来很入迷。

我稀罕薛先生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更稀罕他在这僻静之地,对医术、对精神生活的执着追求。我的姨夫是镇医院一位资深医生,他家里常常高朋满座,有医生也有小镇名人,他们谈医学也谈文学,当中还有擅长画画的,也谈八大山人。我在这里常见到薛先生的身影,他总是带着病例和我姨夫讨论,谦虚好学又有自己的主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父亲因病住院,薛先生早已是镇医院的主治医师。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说,前两年去省人民医院进修,跟着大师们走,把以前学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都梳理了一遍,通透多了;也见识了许多疑难杂症和解决的方案,并时有论文发表。

前几年,我去市中医院看望一位亲友时,发现国医堂的名医列表上,有薛先生的大名。至于他的学生小吴,大约是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就考上了徐州的铁道医学院。那年他刚好毕业,我正巧在小镇上遇到他,他说正在等待分配,做个好大夫是他最大的愿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