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8 18:53:16 作者:□ 孙晓玲 来源:今日高邮
工人巷临街靠南墙的地方,有个敞篷,敞篷下面,有个炸炒米的摊子。炸炒米的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阿姨,个头不高,膀大腰圆,皮肤黝黑,大团脸,双眼皮,齐耳短发,自然卷曲,嘴里一颗银牙,很是醒目。阿姨操外地口音,语速不快,我们都能听懂。阿姨依墙而坐,有时与过路人说话,习惯两手相搭,抱着一条腿的膝盖。
阿姨是邮城唯一有固定地点做炸炒米的人,没有生意的时候,她就把炭炉子封起来,纳鞋底,鞋底摸得黢黑。阿姨吃的饭很简单,就是把从家里带来的装有饭菜的大瓷缸子,放在炉子上烧热。吃的时候,瓷缸很烫,阿姨就用抹布把瓷缸底部和把手包住,这样连汤夹水,吃起来就方便了。大瓷缸子挡住了她大部分的脸。
炸炒米并不是只炸糯米、杂交米,还炸玉米、黄豆、蚕豆、年糕、灶饭团、黏烧饼块子等。炸得最多的是米和豆类。炸炒米基本用糯米,松脆香甜。来炸东西的多是伢子,炸的东西都放在炒米锅前面的地上。米袋子、淘米箩子、瓷缸子、瓷钵子、大头碗等各式盛器,蜿蜒排着队。只要前面炸了一锅,伢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东西往前移。因为要看好自己的东西,窜小巷子玩是不可能的,但会倚着北面的墙晒太阳,挤“小矮子”。
炸炒米的机子,是一套组合,就是一个葫芦形的炒米铁锅和一个拉风箱。与它配套的是炒米锅的架子,一个炭炉子,一张小爬爬,还有一个头大尾巴小、装炒米的布袋子。布袋子的头部是用废旧的卡车的车胎皮做的,朝上的部位开个孔,中间是鱼网,最后是布,且出口小。炒米锅的底端有可以转动的手柄,一个气压表。连接拉风箱和炉子的是一根管子。
放炸料了,阿姨把预热好的空锅竖起来,打开连体炒米锅盖,把一个铁皮子的漏斗放在锅嘴上,下料入锅。需要甜的,阿姨就把装糖精颗粒的小玻璃瓶子打开,倒点在瓶盖上,根据米料多少,恰当下锅。阿姨用铁扳手拧紧密封,放下锅,计时。左手摇锅,右手拉风箱,炸炒米正式开始。
阿姨双手协调,不紧不慢,在拉风箱的作用下,炭炉子里的火迅速旺了起来,把阿姨的脸映得通红。炉子里的炭灰也吹向阿姨的衣服上、帽子上,脸上自然变得黑黢黢的,有时手一抹脸,几条黑印子更明显。阿姨有数得很,大概六七分钟,看一下气压表,再确定一下时间,就准备爆米了。
阿姨停下拉风,左手竖转米锅,将左手边的布袋子拉过来,车胎上的孔套在炒米锅的羊角上。米锅在车胎里,不会烫到人,炒米也不会因气流冲出袋外而四处飞散。阿姨左膝盖压住米锅,右手拿着一根铁管子,套在羊角上。“响啦!响啦!”阿姨两声高喊,使劲一扳,“嘭!”锅门打开,炒米直奔袋中,烟雾缭绕。
白胖胖的炒米装入伢子的米袋子里,伢子猛地抓了一把,往嘴里一搋,又脆又甜,实在过瘾。闻到前面炸出了香味,有的伢子不由自主地咽了口水,看到有漏网的,也会拾起来放在嘴里,先吃为快;有的伢子“脸皮老老,肚子饱饱”,直接要了吃;有的伢子干脆抢一把尝尝,被骂甚至打架也不是没有的。
炸炒米通常一锅一斤,一斤八分钱,放糖精的,加二分钱。钱就放在拉风箱上的瓷缸里。
回家的路上,拎着像变了戏法的炒米,边走边吃,口袋里再灌点,是肯定的。大人们把炒米装在几个瓦罐中,放在碗柜的顶上。
奶奶用黄沙在炭炉上炒着葵花和花生。我知道,要过年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