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20:16:47 作者:□ 吴寿瑛 来源:今日高邮
解放了,土地改革,我家分得一块水稻田,大约6亩左右,就在小荒子南边不远处。为了方便耕作,家里养了头老水牛。耕田休息时,父亲叫我去放牛。我骑上牛背,随着它边吃边跑。不一会儿,我在牛背上睡着了,忽然醒来,见牛已在小荒子坟堆中的水沟里,啃吃着又肥又嫩的青草。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连拖带打地将老牛赶出荒子。
我读完小学六年级回家务农时,已是高举“三面红旗”大跃进的年代。家里不用烧饭了,一天三顿到公共食堂打饭吃。土地全归集体,每天到生产队里干活。为了公共食堂的蔬菜供应,大队支部决定成立副业组,由一名复员军人负责,带着几个老农种蔬菜。基地就设在小荒子上,因为那里地身高,没有长过水稻,是旱地,种些南瓜、冬瓜、黄芽菜等供应食堂。好景不长,“吃饭不要钱,产量放卫星”的繁华景象,像肥皂泡一样很快破灭了。第二年春天,粮食没有了,食堂关门了,小荒子上的副业组也解散了。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级号召各村也要办工业,村里决定就地取材,办起了砖窑厂,厂址选在地势较高的小荒子上。砖窑厂的燃料是农民的稻麦秸秆,产品青砖供给农民将原来的茅草土坯房,翻新成砖瓦房。砖窑厂红火了几年,等大家房屋都翻新了,也就停办了。那一片小荒子坟地被改造成稍低一点的农田,给村民耕种了。
新世纪新变化,10年前,政府扩大了集镇规模,将镇中心南北走向的商贸路向南延伸了500米,又在南边修了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两条水泥大道铺展开来,在小荒子边上形成一个丁字型的交汇点。
去年下半年,就在丁字型路交叉点东北角小荒子地段上,总投资240万元的司徒客运站建成,包括一个占地5亩、建筑面积418平米的二层小楼和一个1700平米、共设大小停车位20个的停车场。目前有20多辆公交车在日常运营,已开通了两条城乡线路和三条镇村线路。每天有三垛、甘垛两镇几十个村庄1000多人次,从这里进城下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