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对联里的汪氏家风

2021-03-04 20:29:16    作者:□ 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汪曾祺纪念馆西侧,有一条著名的竺家巷,汪氏故居就在这里。坐东、门朝西的狭窄偏房,两间双层小楼,大门上多年来常贴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语出宋儒程颢《秋日偶成》之诗句,是汪曾祺先生极喜欢的一联句,他曾经多次写成条幅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留守在汪氏故居的汪曾祺的弟弟妹妹等家人决定,每年都将这幅字作为春联贴在大门上。

一户人家家里挂的对联往往透露了主人的审美情趣、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是家风的浓缩与传承。我每每走过汪氏故居,都要仔细欣赏一下这副对联,越品越觉得有味道,极契合汪氏故居的气质,也传达了汪氏家风的一部分:淡泊宁静,观照内心,四时佳兴,平淡是真,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在文学作品中擅长用对联渲染和烘托环境与人,在为人处世、社会交往中也常喜欢用对联来传情达意。窃以为,对联里的汪氏家风里含有如下成分:重亲情:孝、悌;尊师友:诚、温;知人情:爱、暖;有性情:静、安。

在扬州毓贤街家风展示馆内,有一块展墙专门介绍了汪曾祺的家风故事《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汪曾祺20多岁离家求学工作,直到42年后,也就是1981年才第一次返乡,参加完县里的接待,他迫不及待回家看望亲人。其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继母任氏住在竺家巷一间破旧的偏房里,汪曾祺在大门口见到,立即下跪。任氏娘抓住他的手,好不容易才拉起来。五年后汪曾祺第二次回高邮,虽在扬州只逗留一天,他仍执意要回家看娘。见到任氏后,他在台阶上长跪不起。任氏说:“你快起来,你已有儿孙辈了,还要行这样的大礼?”汪曾祺说:“我是常出远门、多年不归的人,这是规矩。”

一个大作家、一个60多岁的老者,回家看望继母,行长跪大礼!汪先生给现代人树立了“孝”的榜样。

入则孝,出则悌。从对联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汪曾祺对自己兄弟姊妹的浓浓亲情。

回乡期间,汪曾祺尽情与亲朋欢聚,并一一挥毫相赠,极为真情贴切。

给大姐汪巧纹:灯火万家巷 笙歌一望江。因为大姐远嫁镇江,与老家扬州高邮隔江相望。

赠海珊弟:断送一生唯有 消除万虑无过。因为弟弟在文革中受到惊吓,一生郁郁寡欢,经常以酒浇愁。汪曾祺作为兄长感同身受,然而世事沧桑、欲说还休。

赠妹婿: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因为小妹名唤汪丽纹,妹婿大号金家渝,所以做此嵌名联。

贺外甥金传捷成婚:风传金羽捷 雨湿小梅红。又是一嵌名谐联。

汪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典范。

汪曾祺5岁丧亲母,幼儿园的王文英老师给他母亲般的关怀,让他一辈子都不能忘怀。汪曾祺1981年第一次回乡,特意拜望王文英和张道仁夫妇,第二天汪曾祺给两位老师各写一首诗相送。

《敬呈文英老师》:“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

《敬呈道仁夫子》:我爱张夫子,辛勤育后生。汲源来大夏,播火到小城。新文开道路,博学不求名。白头甘淡泊,灼灼老人星。

王文英老师收到汪曾祺的诗哭了一个晚上,她对张先生说:“我教了这么多学生,还没有一个来看看我的。”1991年汪曾祺第三次回乡时,不幸王老师已经辞世,他特地到老师家中对其遗像三鞠躬,后来又专门写文章《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文末最后一句是:“我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都应该有这样的‘师恩母爱’。”

汪曾祺就读高邮中学期间曾受教于张道仁老师,他应邀到母校作文学报告,特意请学校将已离休在家的老校长张道仁请来。报告会开始,师生们以热烈掌声欢迎汪曾祺上台,汪曾祺却坚持请张道仁先生走在前面,并恭恭敬敬地扶着张先生一步一步往台上走。台下的师生们更加热烈地鼓掌。

汪曾祺在小说《徙》中讲述了他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的一些故事,文中引用了一付嵌字格的春联“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既抒发了高北溟老师在辛未年到来之际的胸怀抱负,也表达了汪曾祺对自己语文老师高北溟先生的敬意。

汪曾祺小学毕业后,到临泽乡下姑父家过暑假,曾向一位叫韦鹤琴的老先生学习过桐城派古文和书法。韦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家乡人要出一本纪念他的诗文集,请汪曾祺题写书名。汪曾祺不仅寄来了题写的书名,还手书了一首诗:“绿纱窗外树扶疏,长夏蝉鸣课楷书。指点桐城申义法,江湖满地一纯儒。”并附注说:“我至今作文写字,实得力于先生之指授。忆我从学之时,已经六十年矣,而先生之声容态度,闲闲雅雅,犹在耳目。”

汪曾祺在《我的小学》《我的初中》《一个暑假》等文章中,对中小学时候教授过他的老师们娓娓道来,如在目底。一个誉满京城的名作家,一个白髭盈腮的老者,对启蒙老师们还感念不忘,其为人至真至纯的本性可见一斑。

汪曾祺曾在一首自序诗中说:“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

汪曾祺经常用对联的形式,与朋友们唱和关怀,交流互勉,真诚温暖之至。

赠原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正定县文化局局长贾大山:神似东方朔,家傍西柏坡。

赠原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郭秋良:眼空冀北,笔秀江南。

赠原云南省作协主席、诗人晓雪:凉风起天末,诗思在水边。

赠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的高邮乡党金实秋:大道唯实,小园有秋。

赠《新华日报》美术编辑田原(笔名饭牛,绘画、书法、文章俱佳):才名不枉称三绝,扣角何妨到五更。

赠西南联大同学、好友巫宁坤: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赠台湾著名作家、画家蒋勋:春风拂拂灞桥柳,落照依依淡水河。

挽北京京剧团党委书记、与汪先生合作过剧本《芦荡火种》的薛恩厚:居不求安,食不择味,从来不搞特殊化;进无权欲,退无怨尤,到底是个老党员。

挽曾拍摄过《青春祭》《海鸥》等电影的著名导演张暖忻:繁花此日成春祭,云水他年梦白鸥。

不用细说,读一读这些对联,我们不仅感受到汪曾祺赠送给朋友们的这些联句的文采美、音韵美、形式美,其中包含的真诚、友善、谐趣更值得人们回味、追忆。

汪曾祺曾创作一首歌《我的家乡在高邮》: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湖边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黑水牛……

一个家风家教良好的人必定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对生我养我的故乡有眷念之情、反哺之心。汪曾祺是一个家乡情结很浓的人。从他创作的大量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从他对故乡的一土一木、一人一事中可以感受到,从他在家乡、为家乡题写的对联中亦可触摸到。

他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发展新貌,甚为欣慰,为高邮市委市政府撰联:水乡新猷,神珠焕彩。

他为致力水利建设的县领导史善成题词:素心常如故,良苗亦怀新。

他参观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纪念馆,撰联: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万里书声。

高邮文游台重修,请他撰联。他撰写一长联并寄来:拾级重登,念崇台杰阁,几番兴废,千载风云归梦里;凭栏四望,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

高邮地方政府到北京召开高邮籍在京人士座谈会,汪曾祺现场挥毫助兴。看到曾为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驾驶专机的特级飞行员、家乡人汪云,他即兴写一幅字相赠“久有凌云志,常怀恋土情”,并附款字“赠宗妹汪云”。

汪曾祺一生所呈现的性情,也是家风的熏染。他的父亲汪菊生是仁者爱人的儒生、多才多艺的才子、清高逸兴的士大夫、情趣盎然的老顽童、与子女和谐相处的父亲。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汪曾祺,最终成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从汪曾祺喜爱的对联中,我们亦可感受到他的真性情:仁爱、人道、人本、散淡从容。

汪曾祺喜爱并常书写的历代名联有:

宋儒诗句: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陆游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钱大昕诗句: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郑板桥诗句:一庭风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

一个重亲情、尊师友、知人情、有性情的老头儿,他去世后,朋友们纷纷送来挽联,或给汪曾祺文学馆题词。

乡党金实秋先生送联:星沉甓社家乡水,梦断菰蒲晚饭花。

《北京文学》原副主编林斤澜送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

原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海笑先生送联:大淖荸荠连枝藕,高邮秦观汪曾祺。

著名诗人邵燕祥送联:柳梢帆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为文。

原文化部部长王蒙送联:天真隽永,自在风流。

……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