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19:13:49 作者:□ 夏增涛 来源:今日高邮
我出生和成长在里下河腹地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文化娱乐的极度匮乏中度过少年时期,乡谣和民歌成了我的艺术启蒙,并一直影响着我的业余写作。少年的我确曾有心记录过口头传唱的民歌词,因困于民歌的方言口语太多,只得中断。成年后由于业余创作得到乡民认可,才有更多的民间歌者乐于吟唱给我记录,或记录后提供予我整理并编印成册。我参与了高邮市“中国民歌之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全程申报工作,并在央视拍摄的高邮民歌专题片《寻找远去的歌声》中,以寻访者出镜。民歌于我已是一种文学范畴的文体概念,更偏重于民歌的可读性。为了使这种濒临失传的口头文学能成为读本,保存得更长久一点,我再度自费再版重印,馈赠乡里。
“原生态民歌”已然成为约定俗成的音乐文化术语,“高邮民歌”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放弃这两个知名品牌,源于我想,民歌不应被行政区域所界定,应在地理区域所流传。所以,我从文学角度把“里下河”和“民歌”组合在一起当成标签。
感谢著名漫画家陈景国先生、乡土画家徐文先生作插画,感谢青年影视导演夏咏先生写序。一片热心,情真意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