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拾柴纪事

2021-04-05 18:37:11    作者:□ 蔡明    来源:今日高邮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家家开门不离的几件事,然而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说,一般人家大都有过一段清苦的日子,是念叨纠结着前一句几个字蹒跚行来。我们家也不例外,特别在“柴”上,一直是个劳神烦心的事。

记得我当时十岁左右,上小学三四年级,父亲被县文教局抽调到句容、邗江搞社教工作,母亲在高邮周巷中心小学教书,带着我们几个子女挤在小学宿舍里。小学有个厨房,有一个临时工为八九个搭伙公办老师烧饭。米和油都是定量的,柴草由当地乡政府给计划,届时到镇东芦苇荡里买些芦柴草,算上能正常维持。到了寒暑假,仅剩我们一家时,就没这个计划了,又不好揩公家的油,都得靠自个儿解决。当时我们全家都是定量户口,粮油有计划保障,这是让小镇上人们羡慕的,但烧柴问题却让人头疼。母亲每每都要向村部打个申请,然后买个二斤肉、两包茶食送给看草荡的人。好在有公章,当事者又曾是父母的学生,对我们很尊重,也不为难人。我们就雇人弄条木船到二十里外的水荡滩上去买。柴草船一回到岸码头,我们姐弟几个搬的搬,扛的扛,帮大人在小院子里堆起垛,然后就藏猫猫,转圈圈,一家人特别开心。

这些柴草也得缩手缩脚掐算着用,稍不注意,就不够了。后在母亲建议下,厨房的大灶改成了“吸风灶”,像烧锅炉那样,灶膛里密密排列些铁条,抬高起火点,紧贴着锅脐子,用门盖子挡住灶口,风就从灶膛铁条下窜上去,带进氧气让柴草更大限度燃烧。纵是如此,能解决多少问题也说不清。一天,我见邻居小孩在他生产队分稻草时,用竹耙子把沿途落下的草耙回去,心里一动,放学后约了两三个小伙伴一起拾草去。小镇内外,见到散落的长草就耙;大圩堤上,有枯枝败杈就撅。冬天到了,落叶飘下来,我们就大把捋拾进袋子里。有一次,转到镇上机米厂外墙处,里面的大窝积破了,洒出许多稻糠壳子(当地人称为“糠糜子”),我们就赶紧扒进口袋。抓一把撒一次,送进灶膛里,火团子一烘一闪的。正感到有趣时,母亲的竹条子“啪啪”地打到手板上,连连告饶,下次不敢了,母亲的怒气消去才算作罢。

最大的拾柴收获当数拔麦根(麦茬)。那时夏收夏种不用麦根返田,一是有草塘粪肥,二是嫌犁田插秧时戳手脚。麦根熬火耐烧,于是小镇上人们一批一批地去拔,田垄上街巷里到处都是穿梭忙碌的人。学校也放了农忙假,我们有的是时间,不管有多远,都带着篮子、笆斗、网兜、绳子、扁担去装用。腰弯酸了直一下,手皮拔破了,缠上布条或戴上手套忍着痛再拔。

后来,镇供销社时不时有些煤炭供应,父亲也想办法搞些白煤屑子回来,家里用上了炭炉子。钢精锅子一放,煮个饭烧个水特方便,但小煤球要自己制作。有时吝惜炭不够用,就到镇东南农具厂铁匠炉下等拣煤渣。火红的炭渣刚出来,小伙伴们就蜂拥上前你争我抢,也不怕烫着手。一般去一趟也能拣个大半篮子,与买来的好煤屑掺和着用。

等到柴油炉、煤油炉出现,我已去外地上中学了。煤炭正常供应时,家家户户烧柴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童年、少年拾柴的事已消失在岁月的尘烟里,回想起来不免有几分苦涩和窘迫。但它仍时时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民族与时代留给我们的勤劳节俭、不怕困难、隐忍坚韧的意志品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