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19:49:18 作者:□ 冯春松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面条品种很多,全国闻名的有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里的清汤面、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延吉冷面、陕西油泼面等等,简简单单的面条,全国做出这么多的味道,足以说明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说明中华儿女勤劳聪明才智。中国面条味道是国际外来的面无法相比的,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人。再从江苏省内来看,号称江苏的“十三太保”,比起面条也各不服输,我知道的就有苏式的汤面、东台鱼汤面、镇江的锅盖面,各有各的味,各夸各的好。扬州乡镇还有一些特色面,如宝应氾水的长鱼面、江都小纪的熬面,具有鲜明的地方口味。
高邮面,俗称阳春面、酱油面。其它地方的面条,也有叫阳春面的。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一碗阳春面》,文章中的阳春面究竟是什么面,哪里的面,自己也没有考究过。高邮人吃的高邮面品种,绝大多数还是叫光面、汤面,也是最正宗的,干拌面、鱼汤面、青菜面属于改良型的高邮面。
高邮面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好吃?大家毫无疑问地都说是虾籽酱油。我个人看法,高邮面条自然属性或食材有三点不同:一是面条本身,碱性大,韧性好,下锅不容易糊。我认为既与面条制作方法有关,还与当地的面粉、水有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扬州、南京对高邮面需求量大,每次还是从高邮运过去,为什么不能就地生产,估计还是不能生产出正宗高邮面的味道来。橘生淮南是为橘,生于淮北是为枳,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调料因素,虾籽酱油、胡椒、味精,由于高邮属于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六分田、四分水,真正的鱼米之乡,高邮湖位其境内、大运河穿其而过,水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高邮湖的生态虾,它地无法比拟,虾籽酱油一般都是高邮人自己精心熬制。另外,胡椒、味精放得多。由于注重健康,现在的人要求味精减少甚至不放,有的面馆会放点猪油。三是火候,大锅、猛火,快速煮,关火后适当“炀”一下,锅一般靠在门前露天、透风,高邮水下高邮面,猛火一阵沸腾后,面汤里沉淀了不少的碱,味道也不一样了,自我猜测有这个缘故。
谈了高邮面的三点自然属性,我更看重高邮面的三点社会属性。一是便宜、便捷,3块钱1碗,另加1个炸鸡蛋,高邮人早餐基本标配,4.5元,吃得满足,省去自我烧饭的烦恼,这样的价格在现代城市生活里已难寻觅,同比山东的网红拉面哥。二是人间烟火味,高邮市区的小面馆究竟有多少,没有确切统计过,但远在百家之上,没走多远就能发现一家面铺,往往以家庭经营(夫妻、父母一起帮忙)为主,生意好的店铺可能雇佣一些人。高邮面馆往往以店铺老旧出名,常常就在小巷里,地方不大,环境、设施简单,锅、碗、门头烟熏得越深,越有食欲,反而装修得越好、越干净、越现代,生意越不好。夏天捧着面瓷碗,站在路边,挤得满头大汗;冬天,站在屋里,面盆里热气腾腾,熟人打招呼的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简单生活。三是情谊,高邮人朋友之间相邀吃个面条,遇到熟人主动顺带付个面款,一碗面条折射出高邮人的热情善良、民风纯朴。一些社会组织或有爱心的企业家,主动给环卫工人发放面券,可就近面馆吃早饭,面铺定期凭券结账,体现了新时代的文明风尚。
若问高邮哪家面馆好?每个高邮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为了证明自己,有时相互争论一番,最后一般以“改天请你尝下子”落下帷幕。高邮人相对公认的有陈小五、红灯笼之类,但统一口径基本上都是:吃正宗高邮面,不要到正规饭店、大酒店,就到路边摊子,不要看着不起眼,往往味道就赞了。
外地人来高邮工作,刚开始吃不惯高邮面,认为偏咸,且纯粹光面,没有“搞头”,但经过高邮面的天天见、顿顿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口味渐渐被同化。当离开时,已不自觉地爱上高邮面,甚至情不可拔,回去后经常念叨高邮面,时不时关照高邮朋友寄点高邮面过去。高邮人到外地工作,也时常怀念高邮面的味道。离家越久,事业越有成,对高邮面的想念越深。高邮人在外地吃面,普遍的说法:这里的面跟高邮面没法比,还是高邮面好吃。高邮面大有走出去的气势,现在扬州、南京打着高邮面幌子的不少,面、虾籽酱油也是高邮送过去,为了适合当地人口味,进行了改良,浇头、干拌、鱼汤等等,但味道还是有差别。
一碗高邮面,吃的是同一味道,但感觉千差万别。有的吃出家的思念,有的吃出人间烟火,有的吃出生活情怀,有的吃出文化韵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