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燕 归 来

2021-05-20 18:56:34    作者:□ 侯惟峰    来源:今日高邮

谈到祺菜“燕归来”,就要说到汪曾祺夫人、长乐才女施松卿。她是福建长乐大宏人,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高级记者,父亲是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著名的侨领。自古才子配佳人,我也难逃八卦之心,对汪老的爱情有心去探究一番。在汪老的书中很难看到他写夫人的一些事迹,所以就只好求“度娘”了。

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觉得汪老夫妇的爱情真的充满了戏剧性。同一年上的西南联大,是同届校友;也都是学校的名人,一个被称之为“林黛玉”,两次转系,一个被称之为“西南联大的才子”,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就这样的两个人,放到我们的时代,是绝对不会擦肩而过的,但他们俩在西南联大却从未有过交集。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们都在生活境况不好的情况下相遇、相知、相爱。在昆明建设中学,共同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为他们的感情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最终在1950年修成正果。

一个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祖籍福建长乐的马来西亚归侨,能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不断辗转,最终走在一起,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代表了吧!如今我们研发祺菜,觉得菜不仅仅要好吃,还要有它背后的故事,那么“燕归来”就是先有了汪老的爱情故事,才有了这道菜。

高邮是汪老的故乡,也是我的家乡,我为此而骄傲。近些年,大的疫情和自然灾害都与我们高邮擦肩而过,都说高邮是一个福地。不过岁数大点的人,都知道高邮在过去经常闹水灾。我这个年纪的也隐约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家里住着好多“上工”的人,他们都是为了防止大运河决堤,来挖土护坡的。因为我家就住在大运河边上,所以就安排了那些人住在我家。特别怀念那段日子,因为可以天天能吃到肉,平时一个星期能吃一顿就不错了。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高邮会有水灾,总以为是天上的雨下多了。长大了,不发水灾了,也没去探个究竟。直到读了汪老的书,才了解个所以然。原来我们秀美高邮湖和大运河过去也让我们恨过,原由是湖底和河底居然是和我们城市的平地一般高,所以一旦决堤,城市里就一片汪洋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过去那帮住在我家的“上工人”,后来运河就再也没有决过堤。恨过了,现在也就只有爱了!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邮湖的水不会受到倒灌污染水的影响,水质非常好,成为了各种鱼类、鸟类和水生植物的天堂。盛产青、白、黑、鳊、鲤、鳗等鱼类,尤以青河虾、银鱼、螃蟹更是闻名遐迩;水生植物有芡实、菱角、荷藕、莼菜等;湖面上水鸟有鸥、鹭、鹤以及野鸭等常出没于芦荡。

福建我还是在部队去南海演习的时候去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铁观音,那里家家户户好像都喜欢喝茶。走到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卖茶的铺子,那些卖茶的老板对茶道都挺有研究,也很热情,买不买都会请你喝上两杯,给你讲解一些茶叶的知识。

福建和高邮还各有一道地方名小吃外形惊人地相似,在高邮我们称之为馄饨,福建称之为肉燕。据相关资料,其实它们都属于馄饨,只不过高邮的馄饨更重汤料和胡椒粉,而福建的肉燕就更讲究了。燕皮料精工细,剔去新鲜精瘦肉,用木棰捣成肉泥,撒上薯粉合成硬坯,用圆木棍反压碾成薄片,其薄如纸,然后折叠裁切晾干,切成丝状的称为“燕丝”,切成片状的称为“燕皮”。

祺菜“燕归来”就似汪老夫妇的爱情一样,将两地的特色融入在一起:将高邮的虾泥配笋泥调制成馅,用福建的燕皮包成馄饨状放入开水锅中煮熟,然后捞出,沥干水放入碗中,最后用泡好的铁观音冲入碗中即可。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喝一口浓郁的铁观音,吃一口特别制作的燕皮馄饨,铁观音的茶香和燕皮馄饨的香甜在舌齿之间交织,再听上一段汪老夫妇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汪曾祺文化美食才够完美。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