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心中的那株嫩芽

2021-06-03 19:52:39    作者:□ 方椿荣    来源:今日高邮

我从小在心里萌生的一株爱好文学的嫩芽,居然至今还没有枯死。

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有手机玩,有电视看,还有电子游戏,课外阅读就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1964年),爸爸帮我在县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每星期我都去两趟图书馆,借书、换书。读的主要是红色经典,如《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三花 ”(《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以及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就是这一段儿时的阅读,萌生和助长了我心中的那株嫩芽。 

十三岁,小学毕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搞串联,停课闹革命。文学作品大都在“毒草”之列,所有的历史书籍都被打成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精神鸦片,红色作品也不能幸免,一律遭到封禁和焚毁。那时,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诗词注解》,成为最抢手的读物。因为毛主席的古典格律诗词,不但是伟人思想、风采、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无书可读的年代,那简直是一股解渴的清泉。人们半夜到新华书店排队抢购《毛诗注解》。我们这一代中的一般人,唐诗宋词记不得几首,但毛诗中的名篇都能烂熟于心,这是时代打在我们骨子里的印记。 

1968年冬季,我们得以跨进中学大门“复课闹革命”。此时政治活动极频繁,隔三差五地开大会,大游行。下乡支农,驻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常态。在那种环境下,老师也做得很不容易,他们尽最大努力给我们传授文化知识,使我们有所得:数学课学过“解方程”“三角函数”“平面几何”,语文课学过《毛主席诗词》、古文《曹刿论战》《陈涉世家》《捕蛇者说》《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也算成就了我们半吊子的初中学历。

1970年底,我们受“文革”耽搁的三届同学一同初中毕业,正好遇地方大招工,早早地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 

刚进工厂,一门心思只想学好手艺,没有了读书氛围,也没有书可读。“文革”后期,文艺有所松动,除了八个革命样板戏,长篇小说也推出了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人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再后来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开禁,一些“文革”的禁书也在地下渠道偷偷地传阅。我第一次读到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那与以前看过的红色小说迥然不同的内容,让我十分惊奇、兴奋,看得如痴如醉,脸红心跳,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进厂后五六年,“文革”浪潮渐过,1977年恢复高考,霎时间文化的枯焦之野,久旱逢甘霖,崇文之风四起,工厂青年上夜校,参加各种文训班和自学考试,凤毛麟角者至今有的著书立说,有的成为文化学者。这期间我也如饥似渴地读了一些文学名著,诸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小仲马的《茶花女》、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国内作家钱钟书的《围城》、贾平凹的《废都》,还有琼瑶阿姨的爱情鸡汤、金庸先生的义气江湖都有所浏览,尽管有的是囫囵吞枣或一目十行,但还是开阔了眼界,吸取到不少文学养分。后来我参加过地方党校办的党政干部培训班(不脱产,每周两个半天,为期两年),着实补充了一些文化知识,也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文学书刊,其中就有我们高邮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作品。 

文学大师汪曾祺先生,写了很多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散文,诸如《受戒》《异秉》《故里三陈》《侯银匠》《鸡鸭名家》。很多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划时代的轰动性效应。作为他家乡的读者,我感觉分外的亲切和崇敬。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汪曾祺全集》就成了我的床头读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我此时青春已逝,为生存计,一门心思用在生意经营上,那点文学爱好,阅读之趣,暂且束之高阁。历经二十余年,来到2019年,终于结束了四十多年的职业人生。我无田可归,只能作斗室之困,不知不觉中,心中的那株嫩芽又开始萌发。如今没有了职业的牵绊,闲暇时光还是各种杂读,有时假装个文人,写几篇随笔或感想,如果能在某报纸的角落印成铅字,就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