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21:04:03 作者:□ 吴国安 来源:今日高邮
大集体年代,物质十分匮乏,农村除了屈指可数的一年几场露天电影外,业余文化生活就是听广播了。有线广播是农户的标配。县广播站每天三次雷打不动的“现在是《戏曲节目》,请欣赏扬剧……”,吸引了广大农民朋友。乡广播放大站除了全程转播县广播站节目外,就是戏曲节目和发布政府部门通知了。母亲是戏谜,是热心听众,十分珍爱,哪天广播不响,听不到戏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广播就像“集结号”,戏曲成为母亲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到冬季昼短夜长,大清早广播一响,母亲就会按时起床,点上煤油灯披衣坐在床头,听扬剧、纳鞋底,然后烧早饭、做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农村过年最热闹。当天学校操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春晚”如约而至。大队文娱宣传队经过一个大冬天的集中排练,拿出两个多小时的节目与父老乡亲见面,有歌曲、小品、快板、戏曲、舞蹈,其中扬剧折子戏最受青睐。母亲早早来到现场,边嗑瓜子边看演出,过足了戏瘾。连续五天,公社广播放大站滚动播放扬剧《赵五娘》《皮五过年》《新春观灯》《王樵楼磨豆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母亲心里乐开了花。
改革开放后,公社斥巨资新建了一座大会堂,可容纳近千人,后来叫电影院,再后来叫影剧院。记得首次由县扬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十五贯》,每场爆满,一票难求。娄阿鼠和况钟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接下来是扬州、江都、来安等地扬剧团演出的《珍珠塔》《秦香莲》《狸猫换太子》《双下山》等,母亲一场不落。即使农活再苦,时间再紧,也想方设法步行七八里路赶场子,享受文化大餐。一次,北风呼啸,大雪漫天飞舞,母亲一跐一滑,气喘吁吁赶到剧场,结果晚到了半小时,回来直抱怨天公不作美,看了半场戏,喃喃地说,下次一定要提前半小时。戏给母亲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给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知母莫如子。早年,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电风扇、电视机、电唱机成为新时尚。为了让母亲尽享扬剧带来的欢乐,我们兄弟俩省吃俭用,在供销社花80元买了一台唱片机和几十张唱片,什么扬剧、淮剧,现代戏、古装戏,应有尽有。唱片机放在老爷柜上,吃饭唱、休息唱、四时八节唱,音量调至最大。农闲时母亲还邀请左邻右舍坐在家里一起听,分享快乐时光。唱片机是我们家第一台电器产品和奢侈品,现在已成为“古董”,多年不用了。
看多了、听多了,母亲对戏剧情节和主角基本上能说出个七大八。像《双玉婵》《鸿雁传书》《王瞎子算命》和高秀英、李秀敏、汪琴、李正太等名剧名家熟记于心,有时还跟着剧情旋律哼上一二段。苦情戏令人心酸,母亲总是不由自主地凄然泪下,一股怜悯之情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每次看完戏后都教育我们兄妹三人,要本分善良,不学娄阿鼠、不当陈世美、不做败家子。
受母亲影响,从小我就喜欢上了扬剧。现在每有闲暇,都会打开手机或市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一段,几天不听不看心里就痒痒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