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 17:55:39 作者:□ 孙平 来源:今日高邮
说到合唱团的合唱,其实根本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合唱。不少人对合唱艺术存在片面认识,总认为所谓合唱就是大家一起唱,再说白点就是大家齐唱。殊不知秦邮之声合唱团搞的是四声部混声合唱,即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组成的多声部合唱形式。关于这一点,人们更是不甚了了,难怪一些观众竟然当场责问,为啥台上一些人卖力地唱而另一些人却不张口呢?更有甚者,当一个声部用不同的声调和唱时,也有听众能听出异样的不同,还误解为走调了呢。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合唱除了与其他姊妹花一样都具有的艺术规律,还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毫无疑问,一个多声部的混声合唱正是因为其具有特定的艺术性,才不为大众所普遍认知。
当然,所谓混声合唱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一般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文化门类,其艺术性都是相通的。好似书法艺术,首先要有法度,然后再讲情性和意趣。合唱的法度就是曲谱,情性和意趣就是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和生动体现。不折不扣地遵守法度等同于临摹碑帖,在遵守法度的前提下具有情性和意趣的演绎,实际是合唱团成员集体(包括指挥)合作的再度创作。
前段时间有个作家在《新华日报》发文,为貌似哲学在跨学科地统领其他学科(比如小说)而质疑和不平。哲学是不是正蛮横地强行碾压其他领域让他们去争论吧,我只想说,没有哲学思想和意味的艺术是绝对平庸和浅薄的。多声部的合唱正是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思想和意味,把女声与男声、高音与低音、主唱与哼鸣等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成分有机地统一起来,刚柔并济,阴阳调和,从而让人欣赏到“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华美乐章。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表现在艺术中的感受就是中和之美,合唱艺术的堂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和。据说秦邮之声合唱团的前身叫“和之韵”,苦心孤诣,一目了然。“和”是合唱艺术的本质,形而下地讲,比如四个声部就是互相配合,每个声部都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必须同心协力处理好主旋律与附和声的严丝合缝,既要贯注本声部纵向的旋律,又要留意他声部横向的和声。有时高音需要低声轻唱,低声轻唱时发音位置还要保持高度不掉,且常常运用半声唱法求得与大家的融合、协调、和谐。
一个多声部混声合唱团是不能没有指挥的,指挥是合唱团的大脑控制系统。秦邮之声合唱团庆幸有一位首屈一指的指挥,他可以说是合唱团灵魂式的人物。毋庸置疑的是,没有一个高水平的指挥,就不会带出一个高质量的合唱团;一个在区域比赛能获金银奖的合唱团,肯定饱含了指挥无尽的心血和激情。不过话说回来,指挥再好也不能代表或代替合唱团全体队员的水准。这绝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因为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集体特点的合唱团,短板效应特别强烈。可以这样说,一个合唱团的水准高低,不在于指挥,更不在于有多少优秀的歌手,而是直接取决于个别难以与大家“共鸣”“合拍”,又跟不上“节奏”者。
因此,我们可以戏谑一下合唱团的成员。首先,心甘情愿地做好一个“半吊子”。可以说,任何人在合唱团里都不可能唱一首完完整整的歌。一首歌是由几个声部分别完成的,各人所在的声部充其量只是一部作品的几分之一。因而,相对于一首歌而言,独唱是一回事,合唱是另一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把本声部唱好才是高手。一个好的合唱团无所谓有没有独唱大咖,但必不可少地须要“半吊子”高手。其次,既是“谦谦君子”,又具“王者风范”。有个比喻我认为非常形象,根据四个声部的发音特质和表现作用,男高若王子“潇洒”,女高似公主“靓丽”,男低像国王“沉稳”,女低如王后“持重”。然而在声部与声部之间,绝不仅仅是机械地各行其是,而是要“谦逊”“有礼”,注意相互避让,力求错落有致。再次,就是如入无“我”之境。合唱团是一个抹煞个性的群体,数十人的团队用几个不同的声部共同演绎一部音乐作品,达到声线的和谐统一,讲究的就是众人合。也就是说,合唱里虽然有自己不可或缺的一份力,却不能放大展现自我,即只须共性,无需个性。没有主角,人人都是绿叶。把“自我”湮没到群体中,湮没得越没有“痕迹”越好。
正是因为合唱艺术的魅力,秦邮之声合唱团方才吸引和凝聚了一众音乐爱好者的追求和坚持。队员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这里,过去的身份异同,曾经的职位高低,而今的年纪轻老,都被和美的歌声弱化殆尽。尽管在声线的统一和气息的平稳上很难达到专业合唱团的水准,但丰富的生活阅历、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素质修养却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自发拥抱成团,合而为一,在追求曼妙遐思的合唱艺术道路上不懈前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