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19:47:06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鲁国权臣孟武伯向孔子了解子路的情况,问子路是否具有仁的品格。孔子回答,不知道。孟武伯还是问个不停。孔子说:由(子路,姓名仲由)这个人,千乘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治理军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仁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孔子从不轻易许人。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子路或未致仁,但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千乘兵车的国家在当时是规模很大、实力很强的国家,能在那样的国家治理军务,非能力高强者不能为。
子路在从事管理上也是用心的,他曾经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路询问如何开展政务。孔子告诉子路:“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子路并不满足,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接着说:“不要厌倦。”
对于子路提出的问题,孔子先后两次只用了六个字作答——先之、劳之、无倦。
从字数上看,很精要,仅六字而已,从字面上看,似乎也不复杂,但深究,内容丰富。
于“先之、劳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了苏轼一段话作为注解。
苏轼说:“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意思是说,凡是要老百姓行动的,做官的先行动,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行动;凡是要老百姓做事,做官的吃苦在前,那么,即使老百姓很劳苦,也不会有怨言。
“先之、劳之”,是对为官者的起码要求,自古而然,代代相袭。成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留传至今。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是单位一把手,你要求大家按时上班,而你自己却随心所欲,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久而久之,你的要求还有用吗?
在孔子回答子路的六个字里,最有意味的是后面两个字——“无倦”,这不仅是针对子路的性格特点说的,也是一般为官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子路勇武过人,行为果断,说干就干,但正如吴棫(宋代音韵学家)所说:“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孔子是担心子路立功心切、大刀阔斧而不能持久,因而告诫其“无倦”,要求子路不知疲倦地干下去,不能一曝十寒、虎头蛇尾。
其实,“喜于有为”不只是“勇者”之喜,几乎是所有刚刚走上领导岗位者的普遍心理,谁不想别开生面,谁不想建功立业!组织重托,家人厚望,自身价值体现,都要求新上任者有一番作为。民间从《三国演义》诸葛亮三次火攻曹营的故事演变出“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比喻新上任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大多会做出几件有影响的事件。
“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未必不是好事,谁愿意萧规曹随,山河不改,面貌依旧?
且不说烧的哪三把火,三把火是不是利于发展,是不是利于民生?就说三把火烧过之后,干什么?
如果三把火之后就困了乏了,甚至分心走神了,那这三把火有多少积极作用呢,只是博人眼球而已。
孔子有过从政的实践,积累了从政的经验,他担心子路三把火后无所作为,因而告诫他“无倦”,亦即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反观现实,孔子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其告诫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一些为政者因为“先之、劳之”而步步高升,又因为缺乏“无倦”而黯然退场。
子路对真理的追求是积极的,行动也是迅速的,这个优点在他的同门兄弟中是出了名的。《论语·公冶长第五》记载了一段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这段话是说子路听到老师讲了一个道理,还没有来得及践行,就怕再听到新的道理。其执着、紧迫,由此可见。
子路从鲁国到卫国一路为官,始终牢记老师的教导,凡事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坚持本心,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彪炳史册,千古留名。
一个为政者真的能够做到“先之、劳之、无倦”,还怕不得民心,还愁事业不得发展?
如果做一个好官有什么秘诀的话,我以为“先之、劳之、无倦”,便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