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8 20:40:51 作者:□ 吴寿瑛 来源:今日高邮
1976年秋天,我去扬州江苏农学院薛老师处,想请他帮忙引进一两个小麦高产品种,在公社农技站试种。他热情接待了我,并带我去农学院仪征青山分院参观,看到大学生们正在考察“二九南不育系”的有关数据,这是我对有关“三系杂交稻”的第一印象。谁知间隔不到两个月的10月份,我竟被县农业局育种队抽调前往海南岛参加“二九南不育系”的繁殖制种工作。
同去的共有12名育种队员,其中有6名是各公社农技站的技术骨干,我们在那里既是学员,又是劳动者。边参与育秧栽秧管理的生产实践,又认真听讲,看资料学习有关杂交稻的理论知识。身在祖国的最南端,背负着全县人民的期盼,大家干活很认真,学习也很用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原定亩产50斤左右的母本稻种指标,在大家的努力下,当年气候也帮忙,到第二年春天竟获得亩产135斤的好成绩,在扬州市同去的几个县中名列前茅。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有了充足的种源,特别是本公社获得了大面积种植杂交稻的机会。它省工、省肥、高产,把全公社粮食每亩产量一下子提高了200多斤,深受广大干群的欢迎。我们农技员沾了袁老的光,成了农民爱戴的“财神爷”。
因为杂交稻,我先后三次南繁育种,驻地在海南岛乐东县冲坡公社新村,距袁院士的育种基地很近,常去他们那里参观学习,也曾聆听过他在田头的讲解,也曾去他的助手李必湖同志发现的野生稻池塘边,寻找野生稻籽粒。
自从接触到杂交稻育种和生产技术推广工作,袁院士一直是我们崇拜的偶像。记得1980年春节刚过,我和同事王国安乘轮船朔江而上,又从武汉转乘火车去湖南,再乘汽车去袁老师任教的安江农校。当我们一路颠簸到达安江农校时,一打听,说他去了海南育种基地。我们只能在他的住所前停留了一个多小时,看看学校那一排房子和前面的广场,在广场边的农田旁,看到了一排瓦盆罐,人家说是袁老师育种盆栽用的。
从那时起,搞杂交稻制种是我们农技站的工作之一,前后大约20年时间,我们每年都要搞制种300—600亩,并且还加入扬州市种子公司经营联合体,为杂交稻推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很早以前就学过农学院的大学教材《水稻》,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搞水稻杂交只能用于育种选育新品种,而不能用于大面积生产。”袁院士硬是突破水稻专家的权威理论,把水稻杂交优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就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几十年来,他虽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但从未居功自傲,仍然像一个慈祥老者,每天奔走在育种基地和高产田的田埂上,做着在禾稻下乘凉的梦!
袁院士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