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还说汪家巷

2021-07-04 17:23:16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日报》副刊发表了多篇写东大街(人民路)的文章,作者们对东大街特别是对某一段的历史如数家珍。这些回忆像黑白老电影一样,引着过来人不断回忆起那一段段往事。

因在高邮、泰兴两地转,我对东大街的记忆不深,只是汪家巷的一些场景还让我难忘。

我出生在泰兴的黄桥,小学两地换着上,六年级又回到汪家巷北巷口对过的新巷口小学。那次由泰兴回高邮的记忆很是深刻,从运河边的老汽车站出来,和母亲坐在人力车上,走过北门大街和人民路,一下子让我觉得高邮的街道很窄。

汪家巷是东大街西段南侧的一条小巷,巷子南端直对着臭河边,一条小河自南而来。两边河坎又陡又深,水是活的,不深也不臭。两岸杨柳依依,榆木苦楝桑树蓬勃。河在巷口折向东去,流向月塘。在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这条小河维系着两岸众多百姓的食与用(奇怪的是,高邮城区人为什么不食用井水,大概是对井水有成见吧,泰兴城区人,吃用都是井水)。河码头总是很忙很忙,淘米洗菜汰衣服,如有职业挑水者来担水,赶紧让出位置。挑水的把水桶在水面上晃几下,舀满了拎着离开水面搁在码头的条石上,水面上随即泛起阵阵黑黝黝的沉淀物。活水虽不臭,泛起的沉淀物却令人恶心。待沉淀物慢慢沉下,才能舀另一桶水。离开后,又得等一阵,才可淘米洗菜。这水回家须加矾水搅拌沉淀清了才能食用。洗涮尿布的,看到人多,总要朝下游走几步,找个可落脚的地方。这里的下游却是下一码头的上流,眼不看为净。汪家巷不长,七八十米,七八门户,十几人家。巷子南头巷口东侧,是镇造纸坊,这是我二祖父二儿子汪长生的房产。长生无子女,由汪曾炜(二祖父大儿子广生的二子)和汪曾祺(二祖父三子菊生的长子)继承。因两堂兄弟长期在外上学、工作,此房产由政府代管,后被城镇造纸坊当厂房,直至拆迁。 我家在汪家巷中段的西侧,家围墙外连着汪家大院,院内有几处建筑,有汪家祠堂,有我的六祖父家。我的六祖父全家在1949年以前就搬到镇江、苏州等地。六祖父一家出走,似乎到了世外桃源,他儿子参军入党者多人,这在他的老家,是难以想象的。六祖父的房产后来成了十六联医院(第十六联合诊所,这是公私合营时期,卫生行政部门以批准诊所成立的顺序号来命名的医院名称,后改称为城北医院)的医生宿舍。汪家大院很大,直到1964年才在里面建了两排公房,住了十几户人家。这大院据说是我祖父献给国家的,我不明白,汪家大院不是我祖父私产,为什么是我的祖父献出去的?可能那辈人中,当时在世、在高邮的,只有我祖父了。祖父属开明人士,解放后一直是县政协委员,文革期间,这颇有点政治色彩的背景就毫无意义了。

在汪家巷的日子里,我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一部分,从泰兴回来上完了六年级,刚读完初一,又逢文革。文革中,汪家巷被红卫兵改名为劳动巷。那一段时间里,改名风盛行。改名换牌子的那天,我心里有种说不清楚的解脱,好了,再也不叫汪家巷了。那时,对于我来说,汪家巷是被歧视的代名词。记得几个孩子玩耍,用砖头砸打“汪家巷”的巷牌,边砸边喊,大地主家的巷子,还朝我挤眉弄眼。一次,一人家借了我家的大圆桌桌面,用完归还时,旁人问,借的谁家的?那女人滚着圆桌面,回说,借的那个大地主家的。恰巧被下班回家的母亲听到,母亲回到家,拿起斧头,对着刚搬进家门的桌面就劈。那时,我感觉冷飕飕的,那是我心底的至暗。这种埋在心底的至暗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不久,我的一位堂弟参了军,我考上了师范,我感觉堂堂正正做人的日子来到了。

巷子住过当时的水泵厂厂长、后来的粮食局局长的言家,住过时任城镇公社副书记的王家。巷里还曾有一家民居改成的牙刷厂,厂虽小,却有几十位工人,编凉席,制牙刷,巷子增加了热闹的气氛。好几年后小厂迁走,住回原房主张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劳动巷又改回汪家巷,小巷通了自来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哗哗哗,人们告别喊了多年的臭河。小巷更忙了,经小巷到人民路,上学的(新巷口小学、曙光中学),上班的(水泵厂、锻铸厂、自行车零件厂),小巷成了好多人的必经之路。行人上下班的高峰之间,小巷又成了日用品厂制作麻绳的作坊。三四十米长的生产线从南到北,头尾各有一木架,靠头尾相反方向的手工摇动,将多股麻线“上阵”,再合股为一条绳。这个过程,常引得孩子和闲人驻足观看。巷里所有平整的墙壁,成了造纸坊的生产线。工人把厚厚一叠水淋淋的草纸,一张张揭开,刷粘在墙上,靠墙壁吸收和太阳晒干水分,再揭下来切成32K大小。这一时期的汪家巷还真是热闹。汪曾祺先生回乡期间,在家人陪同下,看了汪家巷和曾经的汪家大院,勾起了他少年时在这里活动玩耍的回忆。1991年秋汪曾祺第三次回家,曾写诗一首赠我父亲,前两句为:汪家宗族未凋零,奕奕犹存旧巷名。

1994年,城区开始了第一拨房地产开发,南北向的臭河边被填平建了马路叫珠湖南路,东去的河道被填平建了二层商品楼房。不久,汪家巷与它旁边的汪家大院拆迁开发楼,完成了它的百年历史。奕奕犹存的旧巷,随着时代的变迁,带着它历经的故事一去不回,也为开发商贡献出了它人口密度小利于开发的价值。拆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是一种进步,也是文明的变迁,无须伤感。

1997年,汪家巷和东西周边,建起的四排楼房叫汪家小区。如今,小区通了管道天然气,小区外貌换了新颜。小区旁的城北医院还在,新巷口小学拆了重建,变成了城北幼儿园,小区里面的住户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是新来的住户们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叫“汪家小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