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酒事

2021-09-13 20:46:01    作者:□ 卞荣中    来源:今日高邮

跟酒,这辈子还是有些缘分的。

高中毕业那一年,十六岁。因为等待高考成绩发榜,几个同学便商议到各家玩玩。第一站决定去我家。离镇上十来里路,年轻人,脚步颠颠就到了。那时候没有电话事先通知,几双兴奋的脚跨进家门时,恰逢在家休息的父亲惊讶得瞪大了眼:家来坐,家来坐!母亲也感觉意外:早点带个信哉!哥哥们则和我们打哈哈,因为都认识的缘故,一点拘束没有。

围着家里的八仙桌,已经是大队支书的大哥像个组织者,引导着我们家长里短地聊天,间或涉及革命理想、个人抱负之类的话题,大家都情绪高昂,信心满满。爸爸妈妈则张罗饭菜。蔬菜是自家菜园里长的,品种很多,量也足够。来不及去供销站打肉,鸡和鸡蛋走上餐桌成了计划外安排,一次宰了两只鸡呢!我妈做菜的基本功很扎实,那时候大队有什么招待之类的活动,都是在我家安排。社教队的瞿书记在我家代伙两个多月,就没吃腻过我妈做的菜,“卞师娘你烧菜真好吃!”他常这样夸赞我妈。

很快到了饭点。菜上桌了,人入座了,我爸开了口:你们弄杯酒吧。我们似乎都没拒绝,呵呵呵地笑。大哥也附和:少喝点,为你们高中毕业庆贺一下。大家便参差表态:尝一点,尝一点。

因为常有接待安排,家里总是备着一些酒的,但也只是本地产的“粮食白”,或是用塑料酒壶灌装的散酒。让我爸没有想到的是,一俟端起酒杯,我们几个人丝毫没有仅是 “尝一点”的意思。敬和被敬间,每人喝下了差不多一瓶“粮食白”。我爸果断地说:好了好了不喝了,你们喝得不少了!

这是我第一次喝酒,有点旗开得胜的喜悦,甚至想,原来喝酒这么简单。当晚转战另一同学家,喝光了他家的三四瓶库存,大家都觉得可以了,但那同学为尽地主之谊,催促他大哥:商店就两步远,快去买哉!只吃了两筷菜的工夫,他大哥一手拎了一扎白酒回来了,还直打招呼:没有一斤装的了,只有二两五的。一扎十瓶,用红塑料绳捆着。二十瓶酒,不知喝光了多少,我们开始陆续断片了,也不记得那个晚上是如何度过的。第二天一早醒来,我们的精神如未酒之清爽。同学的大哥说:你们这帮小家伙,可以啊!这句话让我们有些骄傲。

此后半年多时间,再也没有与酒亲密接触。高考失利,我当兵去了。

新兵连待了七天,尚未体验到什么叫苦,便因特殊需要,下到了无后座力炮连四班。没过几天,春节如约来到了部队。年三十晚上,连队加了餐,炊事班开了一些啤酒在一边放着,值日排长说:值班站哨的除外,能喝酒的自己倒一点,春节到了,喜庆一下,但不准喝醉了。我有些兴奋,毕竟第一次在部队过春节、喝酒。因不知啤酒何味,我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白瓷钵谨慎地倒了盖碗底的量,回到座位上等值日排长的口令。当战友们的脑袋都开始往餐具里的啤酒探去时,我已经后悔了:我浅尝了一口,又悄悄吐回钵子里。什么啤酒?一股泔水味!

入军校后,依然享受不到喝酒的自由,只有每年的春节,学员队里才会安排少量的酒水,在年三十晚上,让大家 “传统”一次。是白酒。不允许喝醉是部队喝酒时没有写在条令里的规矩。军人嘛,守规矩是起码的要求,所以,尽管举 “杯”,不过是借酒造势,图个热闹而已。

自由喝酒的机率大大增加,是在留校当教员以后。只要不影响工作,喝酒是每天都可以的事。那时候我已经成功“跳出农门”,心情是开朗的,工资也蛮高的,但骨子里还想着“进步”这个词,所以对喝酒并没什么兴趣。备课、教学、看书、写作,其中的乐趣,非喝酒可比。有时候看见同事们喝得面红耳赤的,常对一些人生成“不思进取”的看法。即便偶尔有老乡相聚,喝酒,也只是浅尝辄止,温而不火的。

1987年部队军事院校整编,我调入某训练基地当参谋,从事外国军事研究工作。不期然中,喝酒成了我生活中的常事。最初的疯狂缘于我们科长的一次宴请。十个人围坐在科长家的客厅里,因为挨坐的东西有高低,一圈人显得错落无序,颇为滑稽。酒具不只是杯子,还有其它器皿:茶缸、碗什么的,和坐相十分谐调。酒是“明光大曲”,一种当地产的白酒,挺贵的。喝喝喝,喝喝喝。当原先从事情报工作的山东汉子韩参谋向何副科长发起新一轮挑战时,我感觉气氛已经到达了高潮,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很期待,但只是一瞬:在韩参谋一仰脖子将碗里的酒喝干的时候,他已经不再顾及副科长是不是喝光了,他没有将碗斯文地放到桌子上,而是直接扔向水泥地面,并且碎了;他甚至没让自己保持端正坐在凳子上,却流水似的滑躺到地上。他不说一句话,给我们一种酒宴戛然而结的感觉。只一愣神的时间,我们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当我们四个人抬着韩参谋送他回家的时候,听见他低声又霸气地说:我造!跟我喝!

后来喝过很多次酒,见过很多热闹的场景,但我都表现得很温和。杯、碗交错间,也说,也笑,也一口闷,也讽刺,也挖苦,也不服气,似乎很有自己的章法,不会发疯失态。突然有一天,几个闲聊的人议论到基地喝酒的事,其中一人指向我说:没见你小子醉过嘛!我这才发现自己真的不曾醉过。仿佛是为了能得到答案,一次周日,四个战友聚到了一起。算是基地的名人相会吧:有“馋神”之谓的、有“不倒翁”“海量”之说的、有“只管喝不管醉”之论的。菜不多,但进入每个人肚子里的酒是平均计量的。那一次我们一共喝掉了十四瓶“分金亭”。午饭结束时,我们都被自己的表现吓了一跳,我也算是对自己做了一次检测。基地喝酒的氛围还是挺浓的,为防节外生枝,于是四人约定:不宣。

我求之不得。我不属“馋神”,内心里并不钟情酒事,再说,一个没结婚的小伙子,刚到一个新单位不久,不能先在酒事上出了名,但封闭信息的笼子并不牢固。一次,我和几位不同业务口子上的科长一起,在主管训练的副司令的别墅式宿舍里研究演习方案。深夜十二点多钟结束时,大家陆续散去。副司令突然极其淡然地对我说:卡子明天跟我去喝酒。我?别你啊我的,知道你战斗力不错!

无限风光就从此刻开始在我眼前绽放。多年后回忆起这个开始,我亦心生感慨:在我人生历程中,所谓阅历、所谓眼界、所谓成长成熟,所谓关于人生的很多东西,似乎都与这酒不无关联。酒桌不是酒桌,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与旧识不断增进了解,增加感情,增强信任;在这个平台上,我不断结识新的面孔。我们用手中的酒,将彼此的形象一点点洇进自己的脑子,成为日后交往和合作随时能调出的“名片”。喝酒不是喝酒,是唱戏,是表演,更是对自我的推介。列席者的言谈举止,喝酒人的“品、德、风、量”,少不了去评价,去品味,更重要的是去选择:或敬重,或羡慕,或包容,或忽略。真若“醉翁之意不在酒”,必定酒宴胜却教科书。

始于父亲的“弄杯酒”,至今四十二年了,从部队到地方。酒之于我,如水之于花,要想芬芳,当先汲取。故而没有戒意,且还是那样喝:实实在在的,不虚,不推,不弯,更不蓄意制造醉酒事端。也还是那样喝:识人,娱情,处事,喝酒不唯酒,唯心是从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