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20:59:26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时间过去了近五十年,我周游了职业的世界,又回到了那个不能忘怀的原点。我想知道,荷花塘在哪里,挡军楼在哪里?
我曾询问过我的父亲和同学的父亲,他们知道一些,但不完整,也不一定准确。后来,查县志,记载的话也很笼统,并不能解释我的疑问。
关于挡军楼的记载,似乎涉军。似乎这个名字应该是近代的,与军阀孙传芳相关。孙传芳曾做过江苏的大帅,部队驻扎在江苏各地。在高邮时曾在高邮城北门外,修建瞭望楼,二层,方形,可供军事瞭望。因此,留下了挡军楼的名称。但我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得知真相,心中很是失望。我本以为挡军楼会是一座古代的军事建筑,至少像南宋时抗金的建筑。结果差距甚远,孙传芳的挡军楼无非是军阀混战的产物,似乎价值不大。
挡军楼在哪里呢?后来得知,已经沉埋在大运河底下,准确的地点,是在高邮北门外薇风大道西尽头,大运河的河中。我最初得知此情,还是源于倪文才先生的一次邀请。
倪文才先生,高邮知名人士,历任地方官多年,特别倾心于高邮地方文史的研究,尤其是高邮水患的记载与总结,开启了科学研究的先河。他对高邮的水灾,特别是1931年大洪灾有深入的研究,曾著有专述。我那时正在邮中任职,倪先生邀我参加新书推介会,我第一次了解了挡军楼和1931年高邮洪灾的情况。
挡军楼既是一座军楼,也是高邮洪灾的决口之处。那年,洪水滔天,决堤数百公尺。高邮城居民死亡数万。高邮的名迹挡军楼和庙巷口,沉入水中,从此消失。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巨大损失,更是高邮人民最深刻的洪灾记忆。
高邮北门外,曾是商业繁华之地。挡军楼、庙巷口是生意人的集聚地,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但市井的繁荣,终于不敌汹涌的水患。这是极其惨痛的历史。
感谢倪文才先生,不仅总结了大洪灾的教训,还孜孜不倦,寻找到了当年帮助过救灾的国际人士。这是人心人性的一次深刻的交流,也提升和弘扬了高邮人民抗洪救灾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后来,我欣喜地发现,在高邮大运河西堤树起了1931年洪灾及挡军楼旧址的纪念碑和雕塑。历史终于沉淀在灿烂的阳光下,在人民大众的清晰目光下。虽然只是旷野中的一个并不高大的纪念物,但沉重而执着。这是会说话的历史,标志着那个痛苦无助的年代已经从容翻过,人们已经正视和反思。阳光照耀,清风飘拂,云彩注定会在那里沉思和停留。
也许,寻找挡军楼已经不重要,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事实上挡军楼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建筑,并非为抵御外侮而造,仅是军阀内战的一个产物,已经从现实中消失,深深地埋在大运河的河底。那个盛开荷花,飘香至今的荷花塘也已和大运河融为一片,在历史的波涛中流远。而那个热闹非凡的庙巷口,仅仅是近代市井的一个横断面,也许只是鲜活在那些老者挥之不去的记忆中。但历史不容忘却,也不那么轻易地被忘却。曾经的存在,当然会留下清晰的痕迹。
挡军楼已经成为历史的坐标。高邮城已经迈进了新时代。任何丰厚的历史都只能是未来时代的丰富沃土。沃土生长出来的眷恋和动力,必将谱写更加鲜活和崭新的景观。
于是,我不再痛苦并执着追思。我在记忆之余欣慰,在感动之余兴奋,在沉思之余行动,在大悟之余释然。我知道高邮北门外曾经有个挡军楼,我更知道,高邮北门外还会有更好的未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