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李公麟与文游雅集

2021-10-08 19:03:18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宋史·文苑六》:“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册定官、御史检法。”“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襟度超轶,名士交誉之,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舆地纪胜》卷四三,文游台,“在军城东二里,旧传东坡、王巩定国,孙、秦诸公及李伯时,尝同游论文饮酒,因以文游名之。伯时画为图,刻之石。”《方舆胜览》卷四六,文游台,“在城东二里,旧传东坡与王巩、孙、秦诸公及李伯时,同游论文饮酒,因以名之。伯时画为图,刻之石。”

依据两部文献所载,李公麟当是文游雅集重要的参与者。

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御题《文游台》:“龙眠结搆应多事,试问今还藉画不。”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御题《文游台》:“穹若高台出树看,五贤当日此盘桓。”

显然,在乾隆爷心目中,文游雅集,李公麟乃是五贤之一。

文游雅集时间,一般系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元丰七年,苏轼自黄移汝。《苏轼诗集》卷二十四自注,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携杜介于扬州竹西访庆老,别择公。离扬州转淮泗,随行至高邮可考者有扬州杜介、建安徐大正。《苏轼文集》卷一百七《名西阁》注:“元丰七年冬至,过山阳,登西阁,时景繁出巡未归。”是年冬至日,为十一月二十二日。扬州至高邮水程二日,高邮至山阳水程二日。以此推之,苏轼一行,当于十四日晚抵邮,二十一日晨启程赴山阳。在邮与会,可考者有秦观、陈直躬等。

李公麟氏有无参与元丰七年冬月的这次盛会呢?

石以品《李公麟年表》:

熙宁三年(1070)。李公麟中进士第,入丙榜。……陆佃、邓忠臣同年中第,后与李公麟相交莫逆。

四年。南康府建昌县县尉。

七年至十年。为长垣尉。

元丰二年至三年。无为司户参军。

四年。迁泗州录事参军。

六年。泗州录事参军任上。经陆佃举荐,为正八品中书门下省删定官。

元丰七年。中书门下省删定官任上。是年左右,奉敕绘《摹韦偃牧放图》。此后几年,有机会入骐骥院画御马,从此以画马名世。作《马性图》。

元丰八年。二月,作《孝经图》。

年表显示,自元丰六年起,李公麟一直在京中履职任事,无由他往。

不过,由于年表为博士论文之附表,多为结论性文字,实有详审之必要。

元丰六年,李公麟“经陆佃举荐,为正八品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

陆佃,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祖父。陆佃与李公麟渊源颇深,两人皆为熙宁三年进士,有同年之好,“相交莫逆”。王安石侄女嫁李公麟胞弟李公权,王李两家结有姻亲关系;李本人与王安石交往频密,多诗画酬和。陆佃则早年师从孙觉、王安石,乃王氏门人。在王安石主导的熙丰变法中,陆佃属于变法派阵营中的当然一员。李公麟在政治上则比较超脱,为新旧两党皆可接纳的人物。

《宋史》,“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元丰五年四月,神宗废中书门下省,恢复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五月起全面推行实施。《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元丰官制,门下、中书各增建后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五,元丰五年夏四月,丙子(二十五日),“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陆佃,并试中书舍人。”陆佃《陶山集》卷七,《辞免给事中表》:“今月初二日,准閤门告报,伏蒙圣恩,授臣依前通直郎、试给事中兼侍讲。”原注:元丰五年五月。就是说,陆佃自中书舍人转给事中,前后为时仅七天。故陆佃举荐李公麟,必是元丰改制之后,其身份为给事中。

石博士认为,从这一时期的《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来看,李公麟的这次任职,或许与其善画有关。从李公麟“奉敕作图”来看,神宗皇帝对其绘画技艺应该是颇为赏识的。因此,无论是私交、公谊,还是专业,陆佃的这个举荐都是适时而合宜的。

《年表》将其系于元丰六年,再联系到下文的考察,可信。

元丰八年,“二月,作《孝经图》”,引自于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一:“王子庆所藏。李伯时《孝经图》并书,自题云:凤阁舍人杨公雅言,《孝经》乃六艺根本,百行世训所重。谓龙眠山人李公麟曰:‘能图其事以示人,为有补。’元丰八年二月,因摭其一二,随笔之。”

“凤阁舍人杨公”,武则天时期,中书舍人称作凤阁舍人,乃是旧称。查此间中书舍人杨姓者,唯有杨景略一人。

《长编》卷三三九,元丰六年,九月,“丙辰(十四日),承议郎、左司郎中杨景略为高丽祭奠使。”《长编》卷三四九,元丰七年冬十月,“乙亥(初九),中书舍人兼侍讲蔡卞,试给事中;朝奉郎、守起居郎杨景略,朝散郎、守左司郎中钱勰,并为试中书舍人,免召试。景略、勰奉使高丽方还,在道,并擢之。”由于使命完成出色,在返回途中,即受到神宗擢升。

《长编》卷三五八,元丰八年秋七月,“中书舍人杨景略为龙图阁待制、知蔡州,避亲嫌也。注:避亲。此据《景略传》。景略妻韩维女。维尚未执政,盖韩缜为中书相,在五月二十六日也。”杨景略自任命而至避亲去职,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也才呆了十个月时间。

《长编》卷三六三,元丰八年,邢恕受命中书舍人而复罢,抗诉曰:“中书舍人不必皆阙,而同试者三矣:曾巩、赵彦若、陆佃,三人同试,一也;王震、蔡京两人同试,二也;钱勰、杨景略二人不试而并命,三也。即以员缺论之,中书舍人定制六员,近例蔡京、王震、钱勰、杨景略同省,四人也。”

自元丰五年到八年,此间“凤阁舍人杨公”,乃杨景略也。

故而,李公麟领命作《孝经图》,当在元丰七年十月初九日之后。

《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以孔子答问的形式,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阶层的孝道,全书共十八章。

宋代社会实行“以孝治天下”。杨景略认为,“《孝经》乃六艺根本,百行世训所重”, 劝言“能图其事以示人,为有补”,强调其社会教化的功能。并由李公麟根据《孝经》文本,以自己的理解将其变为绘画作品。《孝经图》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绢本水墨画,该画尺寸为:21.9 × 475.5 cm。原来的卷轴应该有十八幅插图,现仅存十五幅。

这样一组宏篇钜制,所费时日必不在其少。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画家、学者李金宇先生,漫画家陈景国先生。就常规而言,从受命构思、画稿、成画题字,尤其是在冬令时节,其工作量当不在三月以下。故其开始创作的时间,必在元丰七年十二月之前。

如前文,文游雅集在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前。自高邮沿运河,溯汴河,抵东京,亦需时日。

可资参照的是,元祐六年,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召还,自杭州返东京。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卷三十载:苏轼四月五日晚到扬州,“席上赋《临江仙》”;“五月十九日,在南都上《杭州召还乞郡状》”;“二十九日,赴阁门受翰林学士承旨告命。”梳理一下,自扬州至高邮水程两日;在扬州,在南都,各逗留两日;抵京后休整一两日。则自高邮至东京,水程实需约一个半月。

如果李公麟参与了元丰七年冬月的这次雅集,则返抵东京之时,当在次年之正月初五日前后。所以,从时间上考量,李公麟参与文游雅集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元丰七年冬,汴河天冻水浅,航行困难。苏轼离邮往南都,滞留泗州度岁,原因便是,“新济甚浅,冻不可行,旦夕水到即起,恐须至正初方有水也。”即便李氏与苏轼偕行,亦不能如期抵达东京。

可见,文游雅集之时,李公麟身在东京,并不能与会。

作为旁证,我们看苏轼、秦观与李公麟的交往,皆在文游雅集之后。苏轼题《孝经图》,孔凡礼先生将其系于元丰八年二月,实际当为李公麟画成的时间。元丰八年三月,苏轼离南都,至江淮,盘桓于真、扬、润、常之间。七月下旬,发常州。十月十五日,抵知登州任。旋转礼部郎中,十二月上旬末抵京。故苏轼题李公麟《孝经图》,至早也就是元丰八年底。

元祐初,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苏、秦皆列其中。岳珂《桯史》《贤己图》:“元祐间,黄、秦诸君子在馆,暇日观画。”《淮海集》卷五《题騕褭图》:“赖有龙眠戏挥笔,眼前时见千里骨。”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笺注》将其系于元祐三年。卷三十五《书晋贤图后》,记述秦观、张耒与李公麟评画,《笺注》将其系于元祐五年。

再则,文游雅集,参与者之一陈直躬,乃高邮本土画家。据《淮海集》卷二五《陈偕传》,陈偕与其子陈直躬为父子画家。陈家与秦观自是世交,而陈直躬的与会雅集,亦当是出于秦观的引荐。《苏轼诗集》卷二四,《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为雅集画作之题画诗。如果李公麟在场,作为宋代第一画手,没有不出手的道理,而苏、秦仅存有关陈氏的文字,却无李公麟与此次雅集相关的点滴印记。因此,元丰七年之文游雅集,苏轼、秦观与李公麟并无交集。

至于李伯时画图刻石的记载,不免使人联想到著名的《西园雅集图》。尽管文游雅集时间在先,但比照两部总志关于文游台的记载,感觉更像是《西园雅集图》的翻版。清人王士禛《重修文游台记》:“昔苏长公生宋盛时,以文章名动天下。……考公平生踪迹,多在江淮。又尝与孙莘老、秦少游、王定国辈游处最善。而孙、秦二君子者,皆高邮人,故邮乐得公而显。”文游雅集,历代高邮方志皆不载陈直躬,而只言李公麟李伯时者,其理一也。

文游五贤,首见于《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等南宋中后期之地理总志,其最初的文献源当为彼时之高邮方志。其后,明清两代之《高邮州志》,所载文游台的文字,其源头则又要追溯到这两部地理总志。

其实,就两部总志的表述来看,皆用了“旧传”二字,实为模棱之语。说明在南宋时期流传的高邮方志中,对于文游雅集之事、之人,并非全持肯定的态度。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