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大 码 头

2021-10-11 18:46:21    作者:□ 杨本琦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故乡界首,是一个枕着运河的千年古镇。镇子虽然不大,却有个很气派的地标名——大码头。大码头位于小镇中轴线的最西端,从西街拾阶而上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河堤,也是淮江公路。再沿着河堤西侧数十级的青石板走下去,就是触手可及的大运河。      

小时候,镇西端的人们都到大码头淘米、洗菜、漂洗衣物。一些居住在河堤东侧的居民,就在河堤边支一个木架编芦帘,有的则扫出一块较平整的空地,席地织芦席。经过打理的芦苇在他们手中快速飞舞。为了生计,除了雨雪天气,无论烈日还是西北风,他们都起早贪黑地编织着。

宽阔的运河中常年穿行着南来北往的船只,大码头旁边的深水区停靠着一些民用运输船,搬运工人们从上面搬下成捆的长竹篙以及煤炭、沙石等生活生产资料。工人们有的肩扛、有的用板车拉,豆大的汗珠流下来也顾不上擦。那些船只中也有我们当地人编织的芦苇制品,叠放有序的货物高高装满一船,船主撤了跳板后用又粗又长的竹篙,在岸边使劲一撑,船便稳稳地驶向远方,那漫长的水路都是一篙篙撑过来的。      

运河上除了穿梭的运输船,还有一条行驶于两岸间的摆渡船,艄公前倾后仰地摇着橹。你若是要过河,船正好在岸边还好,若是船刚起锚,就得等个来回了。晚上河西的人想到镇子里看个急诊什么的,更是难上加难。年轻时,我在河西的金灯大队参加过血吸虫病的普查工作,深知“隔河千里远”之苦。    

摆渡船上也常会走下一些渔民,他们篮子里拎着鲜鱼活虾,有时也有一些野货。再看那些渔家小孩,即便是冬天,上身穿着长长的棉袄,背后背着大葫芦,腿上和脚上却全都是光着的。他们快速地迈动双脚,紧跟在大人身后。

大码头附近虽然有汽车站,真正停靠的客车就那么几个班次。只要有班车停靠下来,人们便拿着买好的车票蜂拥而至。不是农忙季节,汽车里总是挤满了人。好在车站附近常年有一些踏二、三轮车的车夫,他们专搭一些短途和去里下河的乘客。夏天,骄阳似火,他们肩上搭一条毛巾,汗流浃背地蹬着车;冬季,河堤上西北风呼啸,踏车人嘴里呵着白气,躬着身子奋力前行……     

那时,大码头附近还有一艘趸船,它是客轮的停靠站,许多人都是坐着客轮出远门的。去一趟县城需要三小时左右。在医院做财务工作的父亲,常坐这轮船去县卫生局报账,尽管事情不多,来回还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长大后,在县城工作,不是那么频繁地回老家了。每一次坐车回去,都看到家乡有新的变化。大码头两边的平房陆续砌成了楼房,临河的宾馆、饭店推窗就可看到高邮湖。以前在河堤边编织芦苇的哥哥姐姐们,早就成了工厂里的工人,有的已经拿上了退休金。

十多年前,我们同学回母校聚会,去河堤边的KTV里嗨歌,只见车水马龙的搬运码头,停靠的船舶吨位比早些年大多了,船也漂亮。码头上先后架起了吊车,运输都是机动车辆。现在回去,大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已经没有了。有着悠久历史的界首大码头,是京杭大运河58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政府在这里新建了界首运河遗址公园。镇里已规划在原大码头的北边,新建一座现代化的装卸港口。    

当年的运河故道中,再也不见洗涮的大姑娘小媳妇,而是生长着一丛丛的芦苇,春夏之时翠绿一片,芦香四溢;秋冬季节如云似雪,摇曳多姿。兴许你会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诗句。可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船来船往,商贾云集,镇子里的南北商业大街就兴建于当时。清朝康熙皇帝为了解淮河水患,曾从这大码头登陆。作为贡品的界首陈西楼茶干也是从这大码头上运走的,它是名副其实的御码头呢。有着悠久历史的南北大街、界首驿站、大清邮局、千年古刹护国寺,这些年在镇政府的挖掘和保护中,恢复了原状,重现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2018年界首还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了人们寻古访幽的好去处。    

停靠在码头边的趸船也不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客轮就停运了。现在的人们出行方便了。去县城的公交车,大约每隔15分钟就有一个班次,这给我看望当年健在的老母亲带来了许多方便。大码头附近的公路上奔驰着招手即停的出租车,去县城大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我的侄女从县城的中学来镇上交流教学,开着私家车,早晨来镇子里上班,晚上自驾返城,工作和照顾小孩两不误。    

而今,从大码头经过的大客车已经很少了,镇子东边有237国道和京沪高速,从界首入道口上路就直接出远门。更让人欣喜的是,去年连淮扬镇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在界首镇东还设有高邮北停靠站。我的弟弟今年为给在扬州的姑母庆贺九十岁生日,乘坐高铁十七分钟就到达扬州东站了。    

大码头的摆渡船,先后从摇橹的木船换成了机帆船,可现在索性连船都不用了。前些年,大码头附近新建了一座界首运河大桥,S型斜拉索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运河之上,成了界首的一个新地标,为两岸的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你若驱车行至桥的西端,水天一色的高邮湖、远处扬帆的渔舟、不时掠过水面的飞鸟尽收眼底。从桥下坐船,就可以去观光镇政府依靠自然条件打造的湿地公园。万亩芦苇荡,纵横交错的碧波水道,你尽可泛舟其中,或采菱或赏荷。你也可到芦苇丛中寻野鸭蛋,享受一下童趣。若是傍晚,夕阳远远地挂在天边,你会看到“长河落日圆”的美好景象,那份静谧足以使你追古怀远。      

 现在回去,大码头附近也不见渔民们的身影了,政府在镇里建了渔民新村,他们不用住在湖边低矮的平房里了,日常生活也不再受到肆虐湖风的侵扰。渔民的孩子们就在镇上的学校就读,他们有了稳定的学习环境。渔民村还建立了舞蹈队,他们也跳上了广场舞,过上了新一代的渔民生活。      

现在,大码头已经成了休闲健身的场所,人们在这里散步、打太极,举办娱乐活动。

故乡的地标见证了故乡的沧桑巨变,她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焕发着千年古镇的勃勃生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