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运河的证明

2021-10-14 20:35:11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自此起,历经多次挖掘连通,一条大运河,从南至北千里远,绵延流淌两千多年。

高邮,一个苏中平原上的小城,幸运地坐落在这条河旁。高邮境内的一段运河,西傍全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东连千年古邮城。大运河成了自小城而东去的广袤土地上的母亲河。高邮,也因湖因河,承受了水所给予的幸与不幸。

在我老家院墙的一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有一道明显的痕迹,奶奶告诉我们,那是民国二十年倒口子,水淹院墙几十天后留下的水迹。

1931年8月26日,这天清晨,只听得远处闷声作响,周遭凉气逼人,大街上响起各种声响,锣声,喊声,哭声,“河趟上倒口子啦……”家里围墙一周从外往里渗水,阴沟洞向外冒水,院内的水眼见得朝上涨,全家人万分惊慌。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正是我父亲虚七岁的生日。年幼的父亲,手中拿着一枚熟鸡蛋,跟着奶奶身后,不知所措,嘴里不停念叨,鸡蛋放哪块,鸡蛋放哪块?奶奶回他,鸡蛋放哪块,吃下肚。

很快,高邮城内外一片汪洋,经过商量,全家老小全部迁到城内姑奶奶家暂住,城内部分地区地势较高,没有被洪水淹没。奶奶不肯去,她要留下来看家,她舍不得家里的那点坛坛罐罐。家里整个院子没有第二个人,到了漆黑的晚上,着实令人害怕。奶奶一个人睡在堂屋里,两张大桌子拼起来,上面放张藤椅当床。白天找点东西充饥,傍晚,趟着齐胸深的水,到处巡看一遍,大门后门是否都关好了。夜深人静时害怕了,就吼着嗓子对邻居老太喊道:“舅老太啊,你家老二回来啦?”这是事先和邻居约好的,心里害怕时彼此呼唤一下,壮壮胆量,把坏人吓走。就这样,奶奶一个人在家呆了好多天,直到洪水退去,家人返回。洪水期间的一个白天,奶奶去城里看望家人,走到北城门口,刚过城门外的那座木桥,桥口旁的一座楼房经不住水泡忽然倒塌,一声巨响,整座楼房砸在护城河的木桥上。奶奶回头一看,桥被砸断,桥上拥挤的人群全部落水,砸死淹死受伤的不计其数,那个惨哪!奶奶庆幸自己刚刚过桥逃脱了性命。这些故事,都是晚饭后奶奶在饭桌上的讲述,直听得我们这些孩子毛骨悚然,充满了对高邮湖对大运河的恐惧。

后来我在六年级的历史课上,听老师说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好多垒在运河堤上的泥袋里不是土,而是蚬子壳,这哪是防洪,这是坑民。史载,自1591年至1948年的357年间,高邮共发生了127次较大水灾,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水神祭得再多,镇水铁牛铸得再多,于平定水患无济于事。

“高邮湖上好秋光”“堤南堤北万垂杨”,诗人笔下,高邮湖是美丽的,但美丽的高邮湖在不时闹腾洪水的同时,还让邮人遭受着血吸虫病的痛苦。血吸虫病人骨瘦如柴,腹大如鼓。记得小学时的一位陈姓男同学,年龄比我们大,瘦弱,矮小,幼时得了血吸虫病,落下这发育不良的病根。“男不生,女不育”“华佗无奈小虫何”,便是对此病的真切写照。一涝一虫,使高邮乃至里下河人民陷入万劫不复之中,真是“长夜难明赤县天”!

新中国成立后,高邮段古运河被浚深拓宽,高邮的湖、河水患得到了彻底治理,高邮人,高邮以东广袤无垠的大地,不再为无情的水患所害。即使1991年的特大洪水,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最后的炸坝行洪,也没死伤一人。

1991年特大洪水后,在国家支持下,高邮先后又投入30多亿,加固湖西大堤,整治淮河入江水道,兴建环湖防洪旅游大道和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等重点项目,达到高邮湖水位9.5米(高于1931年水灾水位)不出险。

高邮人治水治虫齐头并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高邮建了血吸虫病防治站,筛查、治病全免费。持续不断的对湖滩钉螺的综合治理,彻底根治了小虫的肆虐。

如今的大运河,先前东岸的运堤公路早已不再承担运输任务,而成为专门的运河堤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现在两岸河堤坚固,风光秀丽。春天,桃红柳绿;秋天,银杏叶金黄灿灿。两座运河大桥,连通了运河两岸,湖河之间的泄洪滩带,成为万亩菜花观光带。昔日是非地,而今成为邮城人休闲的好去处。千年古运河,千年黄金古水道,在时代巨变中,变得年轻妖娆风情万种,在见证着岁月的艰辛与美好中,真正成了高邮及里下河地区人们的母亲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