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20:07:09 作者:□ 韦志宝 来源:今日高邮
因为有了拖拉机,把我们那代人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五春生产、四夏大忙、秋播秋种、冬修水利都离不开它。久而久之,从拖拉机震耳欲聋的响声中,我们能分辨出它在耕田、脱粒、抽水或运输,它们活跃在田野里、场头上、沟渠边,好似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启动时的突突声、提速时的哒哒声和加大油门时冒着黑烟的轰鸣声,声声入耳,仿佛不是噪音而是美妙动听的旋律。
我们在拖拉机的陪伴下,度过了难忘的岁月。生产队第一次购回拖拉机,我们就像过新年,左看右看,左摸右摸,看不够、摸不够。搞不懂这个铁家伙,怎么会跟牛一样耕田种地?正因为不懂,往后的日子才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乘坐拖拉机到车逻赶集,难得出来玩,都很激动,快要下公路时,纷纷从车厢往下跳,结果一个个跌倒了,幸好只是受点皮外伤。那时候小呀,根本不知道车辆行驶的惯性。我们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受到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不顾一切地去摸索。为此,有的被拖拉机烟囱烫伤,有的摇动拖拉机时被摇把击伤,有的偷偷开拖拉机时来不及转向摔倒粪坑里……类似的情况很多,虽然受伤也不怨它,只怪自己太调皮。
我们忘不了那些拖拉机操作手。自实行农田承包责任制后,最吃香的不是生产队干部,而是那些操作拖拉机的能手,庄上的人们尊称其为“老贵”。哪家砌房造屋要运木材、运砖瓦,少不了他;犁地、脱粒、卖粮,先是哪家后是哪家,他说了算。因为“老贵”很重要,所以家里办大小事,都要请他们吃饭。平时家里有客人来,少不了请他们作陪,喝点小酒,联络联络感情,期望农忙时能照顾照顾。“老贵”虽贵,但不少人业务能力有限,有时拖拉机出毛病,不能自行解决,只好请外援帮忙。我记得,“老贵”们经常请一位叫“毛老四”的师傅。“毛老四”是位年轻人,他开拖拉机的时间较长,积累了实践经验,精通拖拉机维修技术。传动轴承坏了、齿轮箱缺机油、火花塞不打火、离合器松动等等,拖拉机出现的毛病,他一听就能精准判断出来。不能听的,他也能通过“老贵”们的叙述,排查到故障根源。“毛老四”维修拖拉机速度快,吃饭时就不一样了。饭桌上,他悠哉游哉地夹菜、小酌,你想呀,大人们哪有闲工夫长时间地陪同,最后只剩下孩子们陪他了。这时候,他还忘不了给孩子们讲故事,真是一位有趣的人。
我们忘不了拖拉机做出的贡献。那时,人们几乎把拖拉机功能最大程度地运用到农耕生产的每个领域。手扶拖拉机配套小型旋耕机,它就能耕田、耙田,工作效率远胜于耕牛,而且机耕不需要浇水。浇水一直是孩子们的专活,正好得到解脱,激动人心呀!手扶拖拉机的机头,安装在专用底座上,通过三角带或皮带传动,能带动水泵抽水、粉碎机打饲料、“稻龙”或“小老虎”进行脱粒,彻底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劳作方式。手扶拖拉机挂上车厢,就是一个小型运输车,拖肥、拉东西、载人,无所不能。那时晚上经常停电,遇到红白喜事,还尝试着用拖拉机发电,灯光效果能与电网电源媲美。
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型收割机、大型旋耕机、大型播种机和新农村电气化全面普及,农村里的手扶拖拉机逐步退居二线,在广阔的田野上很少听见“突突突”“哒哒哒”的声响。只能在街道上看到跑运输的拖拉机,你听,那声音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想留也留不住。闻其声,总是勾起我对儿时的那些拖拉机的回忆,独自感受它穿梭往来于田间地头的情景。因为有了它,我们不再用牛耕地,不再用石磙子打谷,不再用水车灌溉,不再用船卖粮,甚至很少用木板车运送庄稼,实至名归的“全能型”机器,更是我们那代人的最爱,甚至爱屋及乌它的噪音,那是欢快的劳动号子声,是丰产丰收的畅想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