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9 20:47:54 作者:□ 张宇 来源:今日高邮
堆拐子是家乡三条小河的交汇点和界点,成了浩芝村、八里村、蚕种场三个村的天然界河。在这里,除了人工修建的沟渠以外,河流基本上向东流淌,汇入南澄子河,再向东,流到兴化以至更远的地方。
堆拐子向东,叫八里河。八里河是浩芝村、八里村的界河,为防止洪水侵入,河的南岸建筑起高高的圩堤。八里村在圩堤的南面,俗称圩里。浩芝村在河的北面,也就是圩外。旧社会,圩外人民饱受洪水的侵扰,解放后国家开辟了淮河入江水道,洪水远离了里下河地区,圩里圩外生产年年丰收,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堆拐子向南,叫涵口子河,向南到涵泽塘,经八里洞引用大运河的流水。涵口子河是八里村、蚕种场的天然界河。河的东岸也是高高的圩堆,在堆拐子拐了个直角大弯,因而称作堆拐子。八里洞是一个涵洞,通过闸门控制运河向下的水量,用于灌溉。八里洞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时,是申遗点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从涵泽塘向东修建了南关大沟,与南澄子河相连,引大运河水用于运河东岸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涵口子河的功能逐渐衰退。
堆拐子向北,是浩芝河,流水经过财神庙,流向东北十里尖,进入南澄子河。东西两侧各有多条支流,东侧有四条支流与八里河平行,分别是浩芝村的先进河、张庄河、胜利河、袁庄河,每条支流的两侧周边居住着一个村民小组。在自来水尚未普及之时,支流有着饮用水源、排涝、运输的功能,这也是先人择水而居的缘由。西侧有蚕桑河、东庄等支流。
家乡的一条条小河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挑饮用水、淘米洗菜、灌溉庄稼、采菱角、剥茭白、捕鱼捞虾、游泳洗澡等等。夏季,蚕种场新庄的人们,会在浩芝河上扳罾。一张大网三个角固定,另一个角用绳牵引,迎水的一边用吊坠沉入水底,过滤水流,一段时间后,快速扳动辘轳,绞紧牵引绳,很快大网离开水面,鱼儿在网里跳动,用长杆的扠子把鱼兜上来。夏季,长鱼篓子是男孩的标配,白天、晚上都能派上用场。白天钓长鱼(黄鳝)。沿着河边,找到长鱼洞,把蚯蚓穿在钩上,小心送入洞内,等待,也可以边送边扽,使鱼饵晃动,有的时候也会把鱼钩放在洞里,用一只手握成拳头放在水面上,中间的三个手指依次击水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引诱长鱼上钩。晚上找长鱼。点了煤油火把,备了竹板做的长鱼夹,沿着河边、稻田边捉长鱼。有人打下了蟹簖,晚上有人在棚内值守,能听到螃蟹进簖嘎吱嘎吱的声音,十分有趣。有一年,我哥哥在堆拐子蟹簖,不小心煤油灯把棚内的稻草点燃了,整个棚子都烧了,所幸人没有事。到了冬季结冰的时候,用扒勾子捕鱼。扒勾子形同畚箕,下底装网,手柄是约三庹长的竹竿,在沟坎子上将扒勾子慢慢沉入水底,摁住竹竿小心往上拽,出水后,网内会有虎头鲨、鲫鱼、鳊鱼、罗汉口子、草虾等,收获颇丰。扒鱼非常耗费体力。如沿着浩芝河向北,就到了与胜利河交汇的谢家大塘,也是摸鱼捉虾的好地方。春节前,人们把内河的闸口堵住,脚踩水车一两天,河水干了,鱼儿在河底打水花、跳动。有人在岸上做热身运动,光脚下水,捡了鱼,装了筐。够不着的,或抓不住的,用趟网子推。在晒场上,把所有大鱼小鱼集中起来,然后平均分配,准备过大年。这一切情景,都是改革开放前我家乡人的真实生活。
时过境迁,那里的一条条小河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烦恼,因为它阻碍了人们出行。没有桥、没有坝,只有绕道,另辟蹊径。在这几条河上能够算得上桥的,只有三处。一处是财神庙桥,约二米多宽,橫铺木板,板间有三指宽的缝隙,后来东面修建了新联路,该桥少有人走,年久失修,渐渐损坏。一处是胜利小组西侧的柳后桥,在胜利河上,桥面不到一米宽,用几根木头架在桥墩上,橫向用木片钉在木头上加以固定,行走上去有点摇晃,后来缺少维护,在雨季,木头一根一根地失落,几乎无法行走,小孩子经过此桥总是失魂落魄。我成年后有几次从梦中惊醒,就是担心从此桥上滑落。还有一处张庄桥,也是在胜利河上,介于胜利组与土桥组之间,是用砖头砌的砖拱桥,可开行拖拉机,过桥向东可以到新联路,成了我们出行的主要通道。就在该桥东侧有一个水上立交工程,从灌渠引来的河水在此与胜利河交汇,南北方向用管道从胜利河下穿过。上游放水时,可以看见水从涵管的下游翻滚而出,冬季灌溉沟水干见底,有人会打捞管道内的鱼。把竹片连接起来,长长地铺在地面上,穿过涵管,后挂有网兜或绑上穰草,拉出来后,除了螺蛳贝类以外,还有鲶鱼、鳗鱼、鲫鱼、长鱼等杂鱼,正常都能装满几桶。在这几条河上能够算得上坝的,只有一处,那就是堆拐子。浩芝河和八里河是用坝连接的,坝下有砖砌的涵洞,洞口外墙只有一拃多宽,做成斜坡,斜坡用砂浆抹平伸入水中。很多人从湖滨割完芦柴,挑着一担芦柴到此,已经汗流浃背,就在此休息洗脸。汛期涵洞的水流很急,曾经有人蹲在斜坡上洗脸,滑入水中,溺水而亡。其余的坝都是季节性的小坝头,冬季成坝,汛期过水。
解放后,人们修建了灌渠、硬化了路面、普及了自来水,明显提高了家乡灌溉、交通、用水的效率,小河原有的功能难以发挥,渐渐衰退,部分支流也渐渐淤塞废弃。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在河渠成网的地方,一年又一年修建无数大小桥梁,被百姓称之为方便桥、致富桥、幸福桥。特别是近几年,在武安、车逻东南大片地区,高速路旁建造了高架、斜拉桥,桥梁现代化、艺术化令人叹为观止。曾经大小河流穿梭的地方已经成为高邮城南新区的一部分,是创业创新的热土。珠光南路与中心大道在这里交汇,智慧大厦、天成大厦、吉信大厦、人防大楼等建筑先后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