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恰似一湖秋水映乡愁——读孙泉小说《桂兰》

2021-11-11 20:25:16    作者:□ 赵德清    来源:今日高邮

水乡高邮,依河傍湖。河是悬河,千年京杭大运河;湖是悬湖,万顷碧波高邮湖。河湖悬在高邮人头顶上,过去许多岁月里都有洪涝灾害发生,尤其是1931年特大水灾,高邮运河多处决堤,高邮及里下河各县尽成泽国,千万百姓顿遭灭顶之灾。而今,这里已无水患,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称得上是“江淮明珠、人间福地”。高邮这方水土人物风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元素。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孙泉老师嘱我为他的小说《桂兰》写序,作为晚辈实在愧不敢当,但作为家乡文联主席则义不容辞。

阅读孙泉小说《桂兰》,眼前浮现出一个从悲苦童年到艰难成长、从旧社会奔向新时代“勤苦持家”的水乡女子形象。小说主人翁孙桂兰从小被卖为养女,在高邮湖畔长大成人,幸运地与渔民之子夏喜春成家立业、相伴一生,养育8个儿子1个女儿,可谓“枝繁叶茂、四世同堂”。整部小说反映的是高邮人,特别是渔民的生活,时间跨度将近百年,既有里下河风俗习惯的描写,也有各种普通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阐释了时代变迁对于普通人的影响,是对一段历史时空的记录与思考。作者语言朴素,叙事从容,虽不能成为当代小说创作的主流作品,但也是讲好高邮故事的一个有益尝试,是壮大高邮籍作家队伍、充实高邮题材作品库的一个重要成果。

我与孙泉老师素不相识。由于我做微信公众号“汪迷部落”,吸引了不少汪迷,也吸引了不少外地高邮人。孙泉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微友”。虽说没有见过一面,却读过孙老师不少作品,在朋友圈里看到他还是南京市鼓楼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爱好写作、摄影,创作成果颇丰:长篇小说《盐蒿子》已于2020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水韵江山》现在长江出版社编审中。2021年11月4日,孙老师加我微信,发来小说《桂兰》书稿,说:“我思考了好几天,您帮写序最适合了。”“小说主人翁7岁卖给人做养女,成家后,无论生活多么贫困,都将8儿1女送校读书,最终脱贫为国做贡献。”“劳动改善生活,知识改变命运。”他的这一席话深深打动了我。后来,看到他发给我的个人简历,孙老师今年已经67岁,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下游局(南京)的高级工程师,参加过三峡水利工程、田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可靠性分析。这么一个工科男,居然如此热爱文学文艺,而且创作激情高涨,我不得不佩服,更感慨高邮确实是一座被文学文艺宠爱的城市。从高邮走出去的人,或多或少都沾染些文化气息,而且大多为人朴素正直、诚实可信,都能够成为业内的栋梁之材。这就是我的家乡高邮让人向往的魅力,也是汪曾祺无论在哪里都要强调“我的家乡在高邮”的奥秘。许多慕名拜访汪曾祺纪念馆的人,无论是名家大咖,还是普通游客,都说高邮是一个十分“养人”的地方。这里的食材新鲜、丰富、味美,这里的气息温润、恬畅、舒适,这里的人们和善、可亲、知足……不管认识,还是陌生,高邮是一个让人来过就能记住的地方。

高邮湖位于城区的西面。我们经常习惯于到湖边去看落日余晖,看晚霞满天。尤其是秋高气爽,湖天一色,令人伫足忘返。正如汪曾祺写道:“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艘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读完孙泉小说《桂兰》,我也不禁感慨万千,多少风云流不去,年年岁岁景照人,此情何处忽飞来,恰似一湖秋水映乡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