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20:24:30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是古邗沟发源地,是大运河历史遗产城市,也是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运河的两千多年历史,高邮参与其中。尤其至明代以后,大运河结束了河湖一体时代,实现河湖分道,里运河横空而出,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也催生了大运河上一颗闪亮明珠的诞生——高邮水部楼。
高邮从秦王嬴政筑高台,设邮亭,就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冲。秦邮驿,既是陆上的,也是水上的。汉代置县,三国时属魏,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越两晋南北朝,至唐,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在高邮湖畔修筑平津堰,成为高邮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至宋,乡贤秦观诗云,“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秦观的诗歌准确形象地描述出高邮的地理特色。
因为高邮区域为黄河淮河的泄洪之地、入江通道,水灾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头大患。从明代起,高邮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就是治水,筑堤、保堤、溃堤,再筑、再保。
历代统治者对大运河都十分重视。春秋起源,隋代开挖,唐宋扩展,元代成形,明清疏浚。明清时期既是大运河漕运的鼎盛时期,也是河道整治的重要时期。朝廷均设有治理大运河的行政管理机构,管理河务。
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安徽人陈瑄将军修筑了高邮湖的第一个湖堤,也就是今天的西堤。明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户部侍郎白昂开凿康济河,修建了东堤。从此,河湖分道。今天的运河基本形成,船在湖外的河中行驶,没有了风涛之险。四年后,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494年),高邮迎来了水利史上的重要事件。明朝的南河廊署从徐州萧县迁驻高邮。高邮拥有了朝廷派驻的垂直机构,水部楼应运而生。当年的大运河共分为五个管理段,从淮安至扬州的里运河段,由高邮水部管理。直到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驻高邮的南河廊署改为南河分司(工部分司)。也就是说,从明至清初的近150年,高邮水部是作为国家级机构存在的,直到清初才降为地方性管理机构。可以这样说,高邮水部楼的地位在当时不亚于淮安的镇淮楼,是和淮安的漕运总督府作为平行机构并存的。高邮水部楼俯瞰江淮水域,统领治水河务。
水部楼位于高邮老城中市口西侧,始建于县府街和西后街的交叉处,为二层建筑,是过街通道。当初,这是一个垂直的河务管理机构,具有勘察、施工、预警、抢修和日常管理的综合功能。即使到清初,成为工部的一个分司,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民生机构。水部楼庄严、肃穆,发挥着稳定人心、掌控治水方略的特殊作用。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镶黄旗将军辽阳人靳辅任河道总督,次年,撤消驻邮的南河分司(工部分司),但清廷治理湖河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靳辅总督当然是有作为的,他改挑永安新河(清水潭),另筑东西堤,以图永绝决口。建南关大坝,创建滚水坝。后有诸多人物,如张鹏翮、罗文翰等,都是不应被忘记的。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均视察河工。然而,由于技术手段落后,防洪设施薄弱,里运河水患从未根治。
作为治水的管理机构,高邮水部楼并未荒废,仍然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当地人也称水部楼为水鼓楼,是因为在二层楼安有大鼓。如有水灾情况紧急,则击鼓报警,让城中居民及早躲避。这毕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报警方式,后来逐渐弃用。水鼓楼是当街历史建筑,底层可供市民通行。她静静地矗立在大运河边,感受着河湖之水的苍凉和喜悦,也见证了数百年人民群众抗灾保家的艰难历程。至上世纪“文革”,水部楼被作为封建“四旧”拆除,运河明珠灭于尘埃。
2015年,市委市府为彰显历史文化,留住人们记忆,遵循旧制,在原址北侧重建了水部楼。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