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18:54:08 作者:□ 木桐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城不大,最主要的,你想看的是汪老文字里的高邮,哪里起了新楼盘你是不会关注的。
现在汪曾祺故居处建起了汪曾祺纪念馆,馆体时尚现代,恢弘大气。汪老在北京的书房原样搬迁至纪念馆,汪老生平,汪老著作,书信往来,文人交集,汪老书画作品、文稿手迹……一一陈列,就是站在展板前,朗读一篇汪老的文字,通看一封书信手迹,或由一幅照片而引发,侃侃而谈及其他,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读到沈从文在病中写给汪曾祺的一封信,其时汪老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正在张家口沙子岭劳动,读到其中“一个人生命的成熟,是要靠不同的风霜雨雪照顾的,有机会到陌生工作陌生人群中去,就尽管去吧,有的是可爱的东西。热忱的素朴的去生活中接受一切,会使生命真正充实坚强起来的。”这些贴心话令人动容。沙子岭、沽源的经历是汪老创作《葡萄月令》《黄油烙饼》《羊舍一夕》《看水》《王全》等作品的生活源泉。虽然他说“我在沽源,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但沈从文所说“可爱的东西”也走进了他的心里,那应该就是生活的真和美,人的真和美。福祸相依,从来如此。
新建的还有汪家客栈和祺菜馆,三层小楼,青砖格子的花墙,清雅别致。汪家客栈里,随处可见汪老的书画作品,房间里备有汪老的书。心要是静得下,可以读上几页,最好重温一遍《故乡的食物》,这样到隔壁相连的祺菜馆就更能体会菜品的汪味特色了。祺菜馆的菜可是一帮汪曾祺研究专家翻破了汪曾祺全集,从汪老作品里搜集整理出来的,两百多道汪老吃过的、做过的、写过的菜肴,归纳定名为“祺菜”,汽锅鸡、汪旺豆腐、油条塞肉、干烧鳜鱼、咸鸭蛋、蒲包肉、虾籽豆腐羹、“蛋瘪子”(猪油荷包蛋)泡炒米……在祺菜馆,你吃的真不是菜,是文化呢。祺菜馆里汪老书画、汪老用过的餐具陈列着,汪迷们还可以学着汪老的样子,围上围裙、手托那只黄色搪瓷盘子留个影,这真是个不错的体验。
楼馆虽新,可所谈所见所尝还是汪曾祺。
汪家客栈和祺菜馆、汪曾祺纪念馆和竺家巷的汪曾祺故居围成一个不是很大的内部院落。伏在客房的阳台围栏上,看院子里的银杏已落尽了叶子,一棵香橼树上挂了好些黄澄澄的香橼果。院子里静悄悄的,偶尔有服务员从院中穿过。
出客栈右转就是竺家巷的汪曾祺故居,故居门上的对联依然是汪老最喜欢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没有更换过内容。长相酷似汪曾祺的弟弟汪海珊老人还住在这里,坐在他一直坐着的椅子上,隔壁是妹妹一家。偎依着老人,仿佛一切都不曾远去。
不远的东大街、北大街还是旧时模样,不宽的街道,凌乱攀挂的电线,两旁低矮的木制小阁楼,雕花小窗,小小的逼仄的居民小院,肉铺,杂货店,茶庄,油条烧饼店,缝补店,锁着门的华清澡池,已经成为景点的当铺,路边新晒的香肠……人行其中,似曾相识。
街上的人自然是换了一茬又一茬。
可王二的后人在纪念馆对面开了门面,依然卖熏烧,店名就叫“王二蒲包肉”;汪老的母校县立第五小学,现在是全新的城北实验小学,校工总还要有的,詹大胖子是他的前辈;烧饼店生意还是好,汪老1981年回乡,感叹“烧饼很香,味道跟四十多年前的一样”,又四十年过去,吴大和尚漂亮的有双桃花眼的小媳妇依然让人难忘……
汪曾祺文字中的高邮,已如一张淡淡发黄的旧照片。走进高邮,走进炼丹巷、草巷口、竺家巷,去大淖、去西堤看大运河,看运河上的落日、紫色的长天,熟悉得像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温暖亲切的旧时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