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那年,上城运石子

2022-01-04 18:01:58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清明浸种,谷雨下秧,春耕春种开始了。偏偏这时,队里的一个渠道闸门要维修,急需水泥黄沙石子。本来这些都可在公社供销社买到,可石子脱货了,如着急就要自己上城装运。要上城,劳力又紧张,于是,福海队长想起了我们几个知青。

队长一早来到知青屋,劈口问:你们能把船开上城吗?能!我们异口同声。队长说明了任务,由我们四个知青用队里的木船进城运石子。下午出发,明儿歇一天,来去三天。我们听了既激动又紧张。虽说我们下乡一年多,学会了撑船,大船笔直向前,小划子撑得飞快,也跟随队里的木船上来下去走了几趟,知道怎样利用风向张帆,会掌舵,能拉纤,就是没有单独全程操弄过长距离行船。木船是大型农具,是生产队的宝,队长怎就敢让我们几个知青弄呢?

我们赶紧准备所需的用具:桨,帆,两根长船篙——一根挂帆、一根撑船,纤绳和辫子(稻草编织,形似辫子,用以连接被拉拽的物体),捆了几捆稻草。

吃了早中饭,出发。

从生产队到公社粮站再到西张大桥的五六里水路,河道狭窄,不好张帆,也无纤道,须撑船而行。我们两人一前一后撑船,两人做挂帆的准备工作。

一路上,大家手忙脚乱地说着争着吵着,不觉来到西张大桥。西张大桥是第三沟河与北澄子河交汇处的一座水泥大桥,这里河深水逆,撑船篙伸到水里只剩下了梢,看着黑魆魆的桥洞里矗着的大桥墩,心里不免有些发毛,生怕船撞上去。船慢慢靠近,我们用手扒着墙一样的桥墩,让船慢慢过了桥洞,拐弯向西到了北澄子河。

北澄子河,又是一个天地。河宽,水深,船多,东通兴化,西及邮城。看着风力风向还行,准备张帆。把挂着帆布的竹篙插入中舱后面船板的眼里,帆便竖起来了,再调整帆下端的几根绳子,努力使帆布与风向垂直,让帆面受力最大。两人在船头,注意观察,以防与别的船擦碰。两人在船尾,一个掌舵,一个随时帮忙,以防不测。舵,就是绑扎在船尾横板眼里木桩上的一柄木桨。掌舵时的用力方向与船头行走的方向相反,用力大小,与迎面船只的方向、距离、快慢要估测好,全凭经验凭感觉,如果与迎面的船撞上,后果不堪设想。责任重大,大家些微不敢懈怠。 我们用绳索调整帆布的受力方向,在七手八脚的忙碌中,吃饱了风的帆,终于拉动木船,载着四个十七八岁的新农民破浪驶向邮城。

春天的里下河是热闹的。满河坎片片金黄的麻菜花正灿烂着。宽宽的河面,行驶着上城下乡的各种船舶。遇到船少,船头两人便四仰八叉睡在船板上舒展筋骨,吼着“一条大河波浪宽……”,后面二人便吓唬道“船来了船来了”,那二人惊忙坐起,笑骂。

风帆拉弯了船篙,受风的帆面鼓鼓地凸出来,木船顺风顶水向前。蓝天白云,春光明媚。听着船头噼啪作响的水声,看着向船后缓缓滑过的盎然春色,大家心里无比畅快。

风大船就快,风小船就慢。我们的心情随着风力的大小而欢乐而郁闷。

才过三垛,风力渐小,我们像农民那样,嘴里发出长长的“嘘嘘”声来唤风,风还是渐渐停息了。大家眼巴巴地瞪着帆,帆像泄了气的气球,耷拉着,动也不动。船再没有动力就把不住方向,会顺水向东飘淌。我们赶紧撑船靠岸,两人带着拉纤用的纤绳和辫子跳上岸。辫子斜套上肩,一手抚着辫子,一膀臂向后抓着纤绳,两脚蹬地,上路了。

两个纤夫,一前一后,弯腰蹬腿,步步前行。

两个船夫,一人掌舵,一人握篙,左右观望。

二沟大桥的河道宽而深,有一大支流向北流往二沟公社腹地,成了一个半径很大的半圆三岔口,大桥就在三岔口北。没了纤路,把船靠岸让纤夫上船,准备撑船过三岔口。谁知岔口的水又深又急,接连几下,撑船的竹篙都够不着河底,船顺水由支流向北漂移。四个人在船上急得挥手舞脚也无济于事。没法子,只得让船慢慢漂着,待撑篙够得着河底了,再把船顺着河岸慢慢转个大弯撑向西。

两人一班,轮换着拉纤、掌舵。拉着空船,不太吃力,春风拂面,桃红柳绿,一路风景,一路吵闹,一路说笑,不觉到了高邮城边,六十里水路,没觉得有多累。

船靠在码头不远处的浅滩,将缆绳拴在岸边树干上。我们找一户离码头不远的住家,与人家说好,把船上能搬动的东西都存放在院里,随船带来的稻草作为报酬,请人家不时照看我们的船。天色已不早,大家各自回家,商量好明天就买石子,争取天黑前回到生产队,队里急着用呢。

第二天大早,四人聚到一起,把东西再搬上船,撑船到砂石库码头,交钱,开单,装货,一干事情做得很顺利,时间已是九点多。我们买了一堆烧饼带上船做中午干粮,带着一丝豪情一点激动,原程返回。

回程顺水,微风。张帆,拉纤。与去时相比,船虽满载,但操作似乎熟练了许多,更得心应手了。

一路行来,太阳已到头顶。肚子饿了,吃饭不误行船,大家撕开烧饼送到嘴里,厚实的黄烧饼,塞得两腮帮鼓鼓的。干嚼。要喝水,河里尽管够。

过了二沟,过了三垛,看见了西张大桥……

终于,载着满舱石子的船,到家了。

船一直撑到生产队的场边,社员们看到都很高兴。

有人说,新农民真不简单,把一船石子运家来了。

有人说,以为你们明天才下来的,想不到一来一回两天头。

有人说,队长替你们担心哪!

队长福海说,总算家来了,我的心掉下来了。一人一天一个大工,再奖励一个大工,一个人30分工。你们早点回去烧晚饭吃。

我们听了,反倒不好意思了,这么多人为我们担心呢。于是大家拿了东西往村上走。村里,已然炊烟袅袅。

——一段知青往事,虽平淡,却难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