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张綖兄弟名字探源

2022-04-21 18:16:21    作者:□ 翟荣明    来源:今日高邮

张綖(1487—1543),字世文,号南湖居士,高邮人,二十七岁中举,后连续八次举进士不果。只得拜谒吏部官员,得通判武昌,后迁光州知州。著有《诗馀图谱》《杜诗通》《杜诗本义》《张南湖先生诗集》等。古今以“綖”为名者比较罕见,张綖怎么会以“綖”为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近读《左传》,方豁然开朗。要了解张綖及其兄弟名字的渊源,且听我慢慢道来。

宋殇公九年(前711)冬的一天下午,在宋国国都睢阳城,当朝国君与夷的叔父、现任太宰华父督正在大街上溜达。突然,迎面过来一位妇人,蹁跹袅娜,粲若神妃。华父督仿佛失了魂魄,眼看着这位妇人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消失在茫茫人海里,还目不转睛地僵在那儿。过了好一会,才喃喃自语道:“好个绝色美人!”得知这位妇人是当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后,一个邪恶的念头像夏天的蔓草疯狂地萌生、滋长。

第二年正月,迫不及待的华父督借故带人攻打孔府,杀死孔父嘉,夺得了梦寐以求的孔妻,终于抢得美人归。如果孔父嘉是个普通百姓也就罢了,可人家好歹也是堂堂宋国最高军事统帅。得知此事的宋君与夷大怒,早就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的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又带人闯入宫中,杀了与夷。然后,立即派人去郑国迎接宋穆公的公子冯回国继位。这样,一是可以亲近已有小霸之势的郑国,二是还位于十年前就该荣登大宝的公子冯,宋国的臣民都可以接受,也能堵住少数臣民的嘴,三是自己凭拥立新君之功,可以独断朝纲,荫及子孙。

本来,哪个邦国出现弑君这样的大事,周天子一定会与各诸侯国讨伐弑贼篡君,以维护天下大义。可是自从郑武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受到平王的青睐,加之后来的郑庄公攘外安内,郑国日益强大,已渐渐压周室一头,而成周室之患。三月,郑庄公与鲁、齐、陈三国之君在宋国稷地举行会谈,商讨平定宋国内乱。华父督在竭尽地主之谊的同时,贿赂与会各国,因而,华氏所拥立的公子冯政权得以确立,而鲁国得到的贿赂是宋国从郜国夺得的大鼎。

同年四月九日,鲁桓公把郜鼎安放至祭祀周公旦的太庙。大夫臧哀伯劝谏说,作为百官表率的君主,要发扬道德而远离邪恶,弘扬美德以垂范子孙。据《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接着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云云。”

意思是说:古代太庙以茅草为顶,祭天的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舂过两次的精米,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布,都各有规定,用来表示衣冠制度;玉垫、佩巾、刀鞘、鞘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各级多少不同,用来表示各个等级规定的数量;火纹、龙纹、绣黼、绣黻,是为了表示文饰;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是为了表示色彩;钖铃、鸾铃、衡铃、旗铃,是为了表示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旌旗,是为了表示明亮。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明显的表示。这样,百官才能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臧哀伯用古代君主的祭祀饮食的节俭,衣冠鞋帽、车马器用、装饰仪仗的礼仪规范,劝说鲁桓公不能把贿赂之鼎放入太庙,以免给百官树立反面形象,并以周武王这样的贤王迁九鼎于洛邑都引发君子的非议,说明把别国贿赂之物放入太庙之非礼与荒唐。文章连用昭其“俭、度、数、文、物、声、明”七个排比,逻辑性强,高潮迭起,气势恢弘,如惊涛拍岸,震耳发聩。难怪吴楚材叔侄将该文纳入《古文观止》。

其中“黼黻”二字,《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形若斧;黑与青谓之‘黻’,两己相戾。”《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红楼梦》第三回荣禧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尽显世代簪缨、钟鸣鼎食之气象。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黼,用白黑两色所刺绣之一对斧头形;黻,用黑与青两色所刺绣之花纹,象两个‘弓’,如‘亞’,前人以为两‘己’相背,恐不确。”而张衡《东京赋》之“火龙黼黻,藻繂鞶厉”,则全出臧哀伯谏文。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衮冕黻珽”之“黻”是指用来遮蔽腹膝之间的皮革,与黑与青两色所刺绣“亞”字形花纹之“黻”含义不同。

最后,再来看看“衡紞纮綖”,《春秋经传集解》杜预注:“衡,维持冠者;紞,冠之垂者;纮,缨从下而上者;綖,冠上覆。”按《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疏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衡为固定帽冠之笄,天子以玉,诸侯以石;紞是冠冕上用来系瑱的绳带,垂于冠的两边,亦称“充耳”;纮指冠冕上的系带,带子一头系于左耳簪子上,另一头从颔下向上系于右侧笄上,以固定冠冕,垂余者为缨;綖乃覆盖在冠冕板上赤黑色的布。

据顾瑮《南湖墓志铭》及隆庆、乾隆《高邮州志》,张綖父允通生子四人:长子经,字世范;次子纮(亦称元纮),字世卿;三子,名不详;张綖最少。张经有堂弟张绘,字世观,嘉靖二十二年进士,定海知县。时人称张经、张纮、张綖及张绘为“张氏四龙”,四人之名均以“糹”为偏旁。古称《春秋》与《左氏》《公羊》《谷梁》为“一经三传”。张经之名当取自《春秋》之别称“经”,张纮、张綖当取自“衡紞纮綖”之“纮綖”。倘如是,则张綖三哥之名或为张紞。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