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 18:16:55 作者:□ 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三岁的时候,母亲因肺病去世,他对母亲没多少印象,只是记得她生病单独“隔离”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让人抱他去看她。哪知一隔即成永别。在小曾祺的记忆里,母亲房间窗外有一株秋海棠,花色很红,但瘦骨伶仃的。此生,无论到哪里,他只要看到海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母亲。但是,终究是年龄太小,对母亲没多少印象,听人说姐姐巧纹和母亲长得很像。他后来发现母亲生前写的大楷,说“字写得很清秀,说明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汪曾祺母亲杨韵华的祖父杨福臻系1880年清朝进士,入翰林院,曾任多省监察御史,父亲杨菁,贡生,湖北省知县,三伯杨芾1889年进士,五叔杨蔚1894年进士,一门三进士,书香门第的大小姐岂能没有文化。
汪曾祺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后母张氏并不可怕,而且很喜欢小曾祺,可这位心地善良的继母后来也死于肺病。与继母在一起的日子,虽短暂,但很温馨。汪曾祺17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第三任妻子任氏,并且结婚的时候写信给正在读高二的曾祺和姐姐,让他们回家喝他的喜酒。后母任氏对于17岁的继子很客气,称呼他“大少爷”。自从汪曾祺19岁离开家乡到昆明读大学,直到62岁,在外漂泊大半生回乡,娘才改口叫他“曾祺”。汪曾祺对任氏娘很尊敬,“因为她陪伴我的父亲度过漫长的很艰苦的沧桑岁月。”。
汪曾祺5岁那年,该上学堂了。适逢姑父孙石君任校长的县第五小学新办幼稚园,小曾祺成为县里第一届幼稚园学生。幼稚园什么都是新的,新的瓦顶,新的砖墙,新的大窗户,新的地板。毕业于南京第一女子幼稚师范的王文英老师教他们唱歌,教他们跳舞,她踩风琴的声音让他记住了一辈子,王老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刷满了爱的底色。汪曾祺上学时还戴着孝,生母新丧,踽踽幼儿,不期遇上心细爱浓的王文英老师,王老师对他的怜爱,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母爱的暂时性缺失。幼儿教育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尽管这样的教育时间不长,但汪曾祺对“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却念念不忘。的确,这不只是歌谣,他后来坚持作品要给人温暖和安慰的理念,也许正是从此滥觞。56年后,已经鬓角花白的他,回故乡后特地拜望王老师夫妇。15年后,他情不自禁,又以《师恩母爱》为题写了一篇怀念文章。情真意切,由此可见。
汪老的这篇《师恩母爱》渗透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我们从《拉锯,送锯》《小兔子乖乖》《麻雀与孩子》等等儿歌里头感受到王老师对小朋友们深深的爱,善良仁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坎里也很快地扎下了根。“五小”是汪曾祺的童年乐园,他在这里得到了师恩和母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然汪曾祺生长在一个和睦温馨、充满爱意的大家庭中,但是生母的爱毕竟不是其他什么能够轻易代替的。十分幸运的是幼稚园在童年汪曾祺面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清楚地记得:幼稚园的“房子有点特别,是六角形的。进门,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铺着漆成枣红色的地板,用白漆画出一个很大的圆圈。这圆圈是为了让‘小朋友’沿着唱歌跳舞而画出的”。他和小朋友们“每天除了吃点心,大部分时间是唱歌跳舞”。幼稚园门外的游戏场有许多游戏器械,有沙坑、秋千、跷跷板和各种动物造型的玩具,还有一种大约是从国外引进的叫作“巨人步”的大型器械,可以让小朋友攥住一根麻绳,蜷起腿来悠圈。这样的环境设施和教学理念是私塾先生那里不可能具备的,汪家为汪曾祺的培养真的动了一番脑筋。
一般来说,孩子们长大以后很少能想起幼儿园的老师,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很多孩子记事晚就慢慢忘记了。汪老却一直记得幼儿园时的王文英老师,记得老师对他的好,这说明王老师确实待他很好,也可以看得出汪老是个很念旧很感恩的人。汪曾祺曾幸福地回忆说:“在全班小朋友中我是最受王老师宠爱的。”五岁的汪曾祺正开始人生记事,王老师的这份“师恩母爱”深深镌刻在了他幼小的心田,难以磨灭。1981年,汪曾祺重回故乡的时候,带着北京果脯专程登门看望王文英和初中国文老师张道仁夫妇,并特地为王文英老师写了一首小诗:“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边徘徊。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念一生美育,从此培栽。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汪曾祺同时为张道仁先生也写了一首《敬呈道仁夫子》:我爱张夫子,辛勤育后生。汲源来大夏,播火到小城。新文开道路,博学不求名。白头甘淡泊,灼灼老人星。王文英老师收到汪曾祺的诗哭了一个晚上,她对张先生说:“我教了这么多学生,还没有一个来看看我的。”1991年汪曾祺第三次回乡时,王老师已经辞世,他特地到老师家中对其遗像三鞠躬。
读《我的小学》和其他涉及“五小”的回忆文章,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汪曾祺心中的“小温”来自于他早年在“五小”得到的“师恩母爱”,几十年来就像一眼蕴含不竭热量的温泉,始终蕴藏在他的心中。爱的种子播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渐渐生根、发芽、长大,他那颗浸满爱意之心渐渐长成。美文《师恩母爱》是对王老师夫妇的回报,“人间送小温”的情愫则是他对社会的回报。汪曾祺涉及“五小”的文章,着墨最多的无疑是他的老师们,而王文英那慈母般的爱是最美的、最富有诗意的。《师恩母爱》文末写道:“我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都应该有这样的‘师恩母爱’。”汪老语重心长的话语让人深思,让人再次感受到幼儿教师的责任担当!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