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19:15:04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公园应该是一个舶来品。国外是有很多公园的,供大众游览休闲。还有大型的国家公园,几乎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生态。比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我国现在也有了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这是很令人振奋的。可惜,该园对公众是不开放的,主要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我的印象里,大凡名字称为公园的一般是不收门票的,“人民公园”更是如此。比如,我们小时候去过的许多地方的人民公园,从来就没收过门票。杭州的公园是不收门票的,有的地方的公园原先不收门票,后来改称什么景区,也就收门票了,有的票价还较高。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凡是冠以“人民公园”的,不应收门票。因为这个资源本来就是人民的,向人民收门票有何道理呢?
有一种理念近年来很流行,就是将城市建在公园里。这应该是不错的。其核心的要义是宜居美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广场多起来,公园多起来。这是好事,公园里的城市,城市里的公园,将城市建在公园里是不错的,这是未来的方向。
许多公园是有主题的,即所谓主题公园。将要宣传的意旨突出化、鲜明化,这没有什么不好。需要什么,就添加什么。有时候一个公园承载多个主题的宣传功能。有的时代感很是强烈。这是很现实的,一园多用。这也是中国特色。
高邮城区的公园历史内涵就十分丰厚。位于县衙后面的公园,前身应该是州衙的大花园。清末民初改名为“众乐园”,这很有些民主共乐的成分。此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为革命献身的烈士,更名为烈士陵园。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称作“人民公园”。近年,随着抗日战争史料的发掘和补充,认定1945年底的解放高邮战役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现改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成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是伴随着高邮“人民公园”成长的,从读小学直到工作退休,城区都有个“人民公园”。这是大众的乐园,可以休闲,也可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读小学、中学时,每年都要到公园祭扫烈士墓,而且要写作文的。有些词语一辈子都忘不掉,比如,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一连串光辉的名字,周山、李健、周奋、狄奔等等,这些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根。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很好的,而且是应该的。
时代在发展,公园将会越来越多。这既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的必然。我期盼在公园越来越多的未来,始终还冠以“人民”二字。如此,极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