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20:19:40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抢收麦子,抢栽秧苗,谓之“双抢”,是农村中最为辛劳的一段时光。鸡刚打鸣,喇叭里响起九转十八弯的栽秧号子,成了催促人们早起的号令。农时不等人,谁敢赖床?
女人们披件短袄(农村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说法,我们开始还不信,待到这个时节,才信了。凌晨的秧池里,水还“咬”人呢),拿上秧凳,先行下田拔秧苗,男人们起身忙烧早饭,喂鸡、喂猪……一个钟头后,男人们下田把秧苗挑到待栽的大田,换女人回家吃早饭。女人再下田时,半大的孩子们已将秧把子均匀撂在秧行内。下到田里,女人们拆开秧把,弯腰绣田,“隔——档——栽——隔档栽……”栽秧号子一咏九叹,这可不是喇叭响,这是栽秧的女人们的歌声。水中蓝天白云,田边彩旗猎猎,歌声此起彼伏,一切从容不迫。
麦子进仓,秧苗栽插完毕,重要的农活暂告一段落。如火的太阳,一天热似一天,农民需要一个短暂的休生养息,这就是歇夏,农民称“歇伏”。
如果天时顺利,没有雨涝,人们不用排水固坝,这相对是一段安静的夏天。
新插的秧苗,在水里没精打采,黄巴巴,可怜兮兮。不出几日,那黄巴巴的秧苗便绿意盎然,活棵了,成片成片的新绿,翠绿,青绿,墨绿,让你心生欢喜。
伏天的凌晨是清新美丽的。夜里的一场雷雨,洗净了天空,走在田间,“淙淙”的流水之声,俨然是首动听的轻音乐。走在乡间的田埂上,露水的清凉,空气的清新,鸟呜的悦耳,还有随着人的脚步,惊起的青蛙跳入水中,一路“扑通扑通”之声不绝于耳,这是城里人感受不到的农村的气息。听,四周不时传来声声鸟鸣,人们从中赋予了多少自己的情感,四声叫的,有人说那是“刮锅刮锅,光棍好过”,有人说那是“布谷布谷,平田插秧”,还有两声叫的“布谷,布谷”,这些都是杜鹃(布谷鸟)的杰作。还有不绝于耳的“白果果——果,白果果——果”的斑鸠声声,似乎就在身旁,可顺着叫声,怎么也寻它不着。
太阳升起来了,伏天的白昼如火,人们躲在阴凉里,知了的阵阵聒噪,打破了伏天的宁静,让你感受到盛夏无时无刻的存在。
“歇伏”仅是短暂的几天。这几日,男人要忙自家的田园,女人要忙缝补浆洗。女人三五一群,躲在树阴下,放样裁剪,做件海蓝、丈青的夏布褂子。夏布,麻织成,缝制成褂子,挺刮离身凉快,姑娘们可不爱穿,糙人呢。姑娘们团在一起,憧憬着自己的梦想,笑声不断;那待嫁的新娘,跟婶娘们学着怎样用棉线绞脸;副业组的老头老奶奶们不紧不慢地忙着摘瓜田的熟香瓜,香瓜弥散着甜香的气味,勾引着孩子们的馋虫。
伏天的夜晚,最难将息。扫清门前空地,泼上几桶凉水,摘下门板搁床,手把蒲扇驱蚊。主妇们坐在床上,为熟睡的孩童扇凉。树上的蝉声,远处的蛙声,粗一声细一声男人的笑声,还有新农民们叙说着的城里的故事……
农民的休息是没有工分的,没几天,有人追着生产队长福海讨要活计,福海爷,今儿,我们做交啊(做什么)?
做交?歇伏!才歇两天,手就痒了?队长福海回道。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