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17:54:28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里运河俗称“上河”,“下河”与之相对。
“下河”一词出现很早,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曹叔远作《五龙王庙记》称, “(清水)潭以东地势益倾陊,里俗号称下河。”雍正《高邮州志》卷三:“水之来也由淮,淮不在邮境内,而隶于盱、泗。水之归也于海,海亦不在邮境内,而隶兴、泰、盐诸州县。其承淮下流达兴、盐者,治以东,为河、为沟、为渠不一,总其名曰下河。”可见下河之说,皆与里运河密切相关,或因其地势卑下,或因其处于下游。
何谓下河?曰,下河是河。
其一,下河即运盐河。道光《泰州志》卷三二,康熙间御史宫梦仁《清理海口疏》,提到淮扬运河于瓜洲、仪真入江,曰里河,亦曰上河;自茱萸湾闸东南,从芒稻河至泰州为盐河,盐河自庙湾、白驹、丁溪诸口入海,曰下河。运盐河夹泰州城南北而过。城之南曰上河,即老通扬运河,系由官方组织开挖的人工运河,故有上官河、上官运盐河等多个别称。城之北曰下河,清道光《泰州志》:“由赵公桥接杨公堤、捍海堰,至东边城一带入东台串场河。”运盐河下河支流较多,基本都是自然流漕或民间自行沟连而成的河道,均可通串场河。
高邮之运盐河,亦称下河。雍正《高邮州志》:“闸河,旧名运盐河。在州治北遐观桥下,东抵兴化县,西通新开湖,即今之东河也。” “运盐河,亦名东河,亦名下河。东抵兴化县,由县直东入白驹、刘庄二闸下海。南入草堰、小海、丁溪等闸入海。北入盐城界石䃮、天妃、庙湾等闸入海。”
其二,下河特指盐河的某一段。晚明陈应芳《敬止集》《图论》载,泰州城北门外有明初所筑的东西二坝,坝以南为上河,以北为下河,上河自运盐河而来,下河接兴化县而往。泰州兼有上、下河, 如皋则全为上河,兴化则全为下河。崇祯《泰州志》卷首《图说》记载,泰州罹遭水患,“上河”高田受灾寥寥无几,而“下河”沉田多达十分之九。
其三,下河泛指里运河以东的多条河流。明冒日干《存笥小草》卷二《塞牙桥议》载,上、下河是高宝湖以东入海的河流,经如皋、通州、海门、上十盐场、中二盐场入海的为上河; 兴化、盐城二县的东台、富安等中下十盐场,地势洼下,形若釡底,为下河。董恂《江北运程》卷二八《清河县》条:“土人谓黄河为外河,漕河为里河,其漕河东岸泾、涧诸河总谓之下河。” 清人李时谦《请浚淮扬下河疏》谓,“上河自清口以达瓜、仪而入于江,漕艘往来要道,即今之运河者是。下河在山、盐、高、宝、兴、泰州邑,由串场河而达于海。”胡焕庸《两淮水利盐垦实录》亦称,下河乃里运河以东各河道的通称,因其地低下,故称下河,以别于运堤以西的上河。又因其位于里河以东,故称东下河,又称里下河。
“下河”乃一片区域,指里运河以东的平原洼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里下河平原。篇首提及的《五龙王庙记》,所称下河,即是指高邮运河以东地区。靳文襄公《下河形势》说:“淮以南、扬以北,周围千百里,泽国也。运河贯其中,东西二堤夹之。西堤以西为上河……东堤以东为下河”。《大清会典》:“江甘运河、高宝运河、山清运河东岸为下河,地势卑下”;“扬属之江、甘、兴、泰、高、宝与淮属之山、盐、阜等邑,地居下河。”
下河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四至在明清文献记载中存有差异。下河北界废黄河,南至运盐河,西以里运河为界,似无疑议。但其东界则有所不同。一以黄海为限,认为运河以东地区皆属于下河。陈应芳指出,下河,“东西直之象,东有海而西有湖也”。清人靳辅则谓,“运堤减水以下河为壑,东即大海”,“臣遍历下河七州县地方,西至运河,东至大海,南至江、泰旧河,北至黄河遥堤”。二以范公堤为限,范公堤以东诸盐场并不属于下河地区。清人周洽谓,“淮扬运河东堤之东,一片洼区,南北约长三百余里,东西约宽二百余里,其间千支百派,各有河沟通流入海,谓之下河。下河直东为范公堤,范公堤之东,为淮南盐场”。三以串场河为限。求学时代,教科书定义里下河平原,系指大运河以东,串场河以西,通扬运河以北,苏北灌溉总渠以南的浅碟状低平原。大运河俗称里河,串场河俗称下河,故名里下河。这是一个当代的概念,主要强调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致性,侧重于兴修水利,农业生产规划与土地利用方式。
从行政区划看,明代下河主要包括扬州府之泰州、兴化、高邮、宝应、江都及淮安府之盐城、山阳七州县。清代,下河涵括州县有“七州县”“九州县”“十州县”之别,是因为上述七州县出现了行政区划上的调整,并非实际地理空间上的盈缩。雍正九年(1731),划盐城、山阳部分地区增设阜宁县,划江都增设甘泉县,所以下河州县数变成了“九州县”。乾隆三年(1738),江苏巡抚许容奏称,“伏查自淮溯扬,漕河亘于南北,长堤三百余里,堤西为上河,堤东为下河,则山、盐、阜、高、宝、兴、江、甘、泰九州县之民生、土地在焉。”乾隆三十三年,划泰州新设东台县,下河遂增至“十州县”。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嘉庆间有诗,“稽天浴日涌白浪,南关车罗尽溃防。遂令下河十州县,尺田寸宅皆重洋”。
因其方位,下河地区亦有东下河、西下河,南下河、北下河之说。
雍正《高邮州志·义行》,国朝,“张广,字敏公,号黄山,顺治辛卯拔贡……丙午(1666)遣子忠给贫东下河,计贫千余家,米稻百数十石。”。志文东下河,即邮邑运河以东之下河地区。
童年时代,常见有民船至村边码头售卖土产者。有来自垛田的,多卖瓜果蔬菜,有梢瓜、香瓜、水瓜等,都是拾藤瓜,大小不一,品相不好,但价格公道,可腌制瓜子。有来自沙沟的,多卖芦苇制品,有苇席苇折等,其色银白,质地轻软,多作床上垫席戗席。这些地方,我们一概称其为西下河。乡谚,“七月半,蚊子去了一大半;八月半,蚊子上了马家簖。” 打开地图,确有马家簖,位于林湖乡西南,白涂河北岸与渭水河东岸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为典型的西下河地带。
雍正《高邮州志·水利志》,“循湖而东,有河焉,曰运河,其堤曰平津堰。凡田地在堰之西者,曰西上河。在堰之东者, 曰南下河、北下河,以西高于东故也。南下河、北下河之间有河焉,曰运盐河,其堤曰东河塘。凡田地在塘之南者, 曰南上河。在塘之北者,曰北下河,以南高于北,故南不曰下河,而又曰上河也。”概括一下,高邮运东地区,以澄子河(运盐河)为界,分为南北两片。河以南地区称为南下河,因其地势较高,也称南上河;河以北地区,则专称北下河。
民歌《高邮西北乡》,词曰:“我家在高邮北下河,妹妹家在三里坡,每天我上工从她家门前过,她眼睛总是望着我,我不知道为什么。” 在邑人的观念中,西北乡所指应是高邮湖西北的闵塔一带(今属金湖)。据载,《高邮西北乡》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高邮送桥镇一代流传,由索兴根据李巧云、武秀英两位老人的演唱,记谱整理,后经江苏歌舞团团长吴岫明改编,便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但无论是高邮湖西北侧的闵塔,还是西南侧的送桥,皆属上河地区。而高邮北下河的界定极为明确,即澄子河以北的运东地区。
就词义而论,高邮西北乡与高邮北下河,在空间上是错位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