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17:55:48 作者:□ 朱桂明 来源:今日高邮
1969年腊月初二,我们插队到东团营。东团营原来有一座小庙,小庙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小和尚法号智永,其俗家姓名,没有人晓得。他不是高邮本地人,说话浓浓的兴化口音。这个地方,离高邮城远,离兴化城近。小庙是庄子上唯一砖瓦结构的房屋。那年建立人民公社,小庙被改为大队部。此时,老和尚刚刚圆寂。大队把小和尚安排在四队,四队为他搭建了两间茅草房。
第二天挑河,我们便见到了智永。他当时四十岁左右,高个子,瘦瘦的,五官端正,年轻时一定很帅。看上去很精明。他头上的戒疤,非常明显。据说他是在高邮城里的善因寺受的戒。善因寺是全县第一大寺,在善因寺受戒,出家人皆引以为荣、引以为傲。智永不苟言笑,凹陷的眼睛里似乎藏着点什么。他穿着一套深灰色的棉袄棉裤。棉袄棉裤是用和尚服改的,非常合身。乡亲们说他的针线活做得比女人还好。
腊月廿七下雪不上工,我们去智永家玩。一进门,一股浓烈的檀香气味扑鼻而来。再看看老爷柜,上面有香炉,香炉里有香灰。智永说,这是熏臭虫用的。他说谎了。乡亲们告诉我们,离开小庙之后,智永到了晚上都要偷偷地焚香、打坐、念经。那时破四旧,他只是找个托词。乡下人厚道,没有人去揭发他,他平安无事。老爷柜上还放着砚台和毛笔,年末他为乡亲们写春联。他不吃荤,乡亲们便送他一点豆腐、百页之类的东西。
智永有毅力,能吃苦。为了生存,他完成了从和尚到农民的蜕变。他是种田的一把好手。撑船,能把船撑得笔直、飞快。抛秧,能站在田埂上准确地把秧抛到很远的指定位置,一点都不会砸到人。扬稻子,看风向看得很准,扬上去,落下来,稻子是稻子,瘪子是瘪子,分得清清楚楚。撒麦种,没有谁比他撒得更均匀。
在东团营,说到罱泥能人,智永肯定要算一个。罱泥挣的工分多,智永非常想做这活计。可是,没有人愿意和他搭配。罱泥须有一个撑船的,一般由妇女来充当。她们怕他那双凹陷的眼睛,目光总在她们身上那凹凸有致的地方游离来游离去。她们讨厌跟他在一起干活。智永不抽烟不喝酒不说脏话,男人也不喜欢跟他在一起。
智永有个令人费解的行为——每年深秋,他都要着装整齐地出一趟远门。出一趟远门,总要花两三天时间。有人说他是暗地里去做佛事,也有人说他是去兴化城会相好的。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出去,他都满脸的高兴;每次回来,他都满脸的忧愁。
知青返城后,我们就再也没遇到过智永。
乡亲们说,智永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又重新穿上了和尚服,现在是兴化城一所寺庙的主持。智永能做上主持,还多亏他有善因寺的戒牒。想做主持的老师傅有好几个,但谁都没有他的戒牒硬。
乡亲们说,那个时候智永出远门,是为了看女儿。他结过婚,后来老婆变心,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跟人跑到了兴化城。他伤心至极,遂入空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