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偶见巴金有感

2022-08-25 18:33:03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在那特殊的时代,我和同事汪柯、农高中学生于荣春,从高邮坐车到镇江,然后沿着铁路线,步行到上海,每到一站,吃住都不要钱和粮票。于是我们年轻的步子可谓大步向前,最终住宿海关大厦。虽是严冬时节,一条垫被,一条盖被,室内有暖气,我们三人都吃住于此。有一天,我提议,到上海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去看看。作协楼不高,我们上楼后,工人作家费礼文接待我们,问我们有什么需要。我说,随便看看。费礼文把我们带到楼转弯处,为不锈钢护栏。他指着门口一个老者说是巴金,并约定,只能看他,不许问话,问也不回。

只见巴金个子不算高,穿着蓝色棉衣、棉裤,拿着一把竹枝捆扎的大扫帚,一步一扫,慢慢而行,把地上不多的枯叶扫拢,再扫进畚箕,后放入拖车。从巴金面容上看,肤白,皱纹不多,做事慢条斯理,仍不失大作家风度。周围人来人往,似乎并没有多看他一眼,他对他人也似乎漠不关心。后来,到了他的“罪行”展览室,特辟一间,用绳子系着大字报,满目都是“打倒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巴金”“打倒反动权威文人巴金”等,将他家抄家时的书、十多台收音机都作为犯罪证据公开展览。我们也问过费礼文,他说都是大学红卫兵送来的,不能不展览。巴金就是大风暴中的一片枯叶,坚持人生最艰险的旅程,终于在那时未化为一份齑土。

后来,我两次去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看到文学泰斗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展览。

巴金的《家》《春》《秋》是他确立在中国文坛地位的代表作,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中学生爱读的作品,从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看到巴金的身影。解放后,他多次到工厂、下农村,两次赴朝,数次出国。他的作品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志愿军,以及讴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都出自于他心灵深处,都是弘扬正气、胸怀天下的正能量文章。他的夫人萧珊,是汪曾祺大学同学,在沪之时,多有来往。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就是被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之一正式问世的。巴金的好友郑振铎,凡是沈从文转来的汪曾祺作品,尽可能发表。佳作迭出,奖掖后昆,成了老一代作家的秉性。巴金的散文热情奔放、真挚朴实,巴金说:“要蘸饱作者的心血写下一个普通人的欢乐和感激的心情,我绝非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这可成为吾侪写作座右铭。他的《怀念萧珊》,是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悼亡之作,作者只就日常琐事娓娓道来,有悲痛、有眷怀、有义愤,一腔至情尽透于朴实、自然的字里行间。

巴金这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于2005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101岁。他的《随想录》是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历史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解剖,表现了一个对现实、历史的坚定的介入、干预的姿态。在艺术上,他说真话、抒真情、不雕琢,形成明白自然、热情峻急、含晦容忍的风格,记叙明白,朴实无华,雅俗共赏。有人评论,他的《随想录》,是特定时代“心灵博物馆”。在他晚年,终于写作了在中国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的此书,履行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境界。巴金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