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 18:23:08 作者:□ 陈永平 来源:今日高邮
傍晚,小丰的爸爸来串门儿,对外婆抱怨他家小丰太皮,弄得臭烘烘的。他爱抚地摸摸我的头说:“你家外孙蛮好,还晓得搭把手。”
一年后,语文课开始学作文。老师布置一道题,写自己做过的一件好事。我抓耳挠腮,只恨头一天没帮大娘拎水,也没帮二妈扫地。一位同学提醒我:“你不是救过小丰嘛!”我这才意识到,一年前的“搭把手”,就是救人。也是,那天我要不在现场,结果不好说,指不定真沉下去。我开始记叙事情的经过,添油加醋,企图课上蒙混过关。
转天,小丰的姐姐来到教室门口,大声问小丰:“你说,那天是不是你自己爬上来的?”小丰耷拉着眼皮,微微一点头,小丰的姐姐立即瞪着我说:“你撒谎!”
按理,我应该愤怒,事实上我更多是心虚和困惑。事情是她爸都承认的,但毕竟是“搭把手”,没作文里那么邪乎,这是我心虚之处;我也很困惑,我不明白,小丰的姐姐为何为着一篇幼稚的作文跟我撕破脸,而且不惜以歪曲事实为代价?
孩提时候的事,过后就忘了,直到数十年后遇到另一件事,看似不相干,却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并将两起事件联系起来。
这时我已是一名记者。夏天,刚放暑假,汛期跟着就到了。几个男孩儿——大的13岁,最小6岁——跑到河边玩水。不远处,有一物看似乌龟,忽沉忽浮,最小的男孩不知深浅,下水去捉,被河水掀翻。一个大点的男孩见此情景,奋不顾身下水救人……后面的情节老套而残酷,小男孩得救,大男孩牺牲了。
为纪念小小英灵,我们做了跟踪报道。期间我注意到被救小男孩的家人。奶奶见人就说牺牲的孩子如何懂事,怎样刻苦,他们家如何对不起他,而父母则有点“木”,坚持不开口,眼神流露出紧张和警惕。
小男孩被要求认牺牲男孩的父母做干爸干妈,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小男孩的父母起初不同意,经不住再三动员,勉强做了认亲仪式。这件事让我很久不能释怀。它不同于一般人家认干亲,这一举动明显带有报恩目的,小男孩要代替牺牲男孩当孝子,未来不管怎样都有人盯着。表现够好,当然成就另一段佳话;表现不好,会被人视为忘恩负义,遭人白眼嫌弃。我怀疑,或者说担心,小男孩从此会有压力,背上沉重的包袱。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给人“搭把手”的事。我意识到,小丰的姐姐对我行为乖张,目的是为了逃避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自古使然,天经地义,而当感恩可能成为生活和精神上的重负时,得到过帮助的人可能会选择沉默,或者不认账,像小丰的姐姐那样翻脸不认人。我不写那篇作文,小丰一家人就不会矢口否认。试想,如果我早知道“搭把手”属见义勇为,我可能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要求小丰对我顺从;倘若小丰口出怨言或置之不理,我就会责怪他不知感恩。小丰的姐姐是防患于未然!若干年前的一则新闻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名歌星用辛苦挣来的钱资助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生病无钱医治时,却没有一个受他资助的人伸出援手。面对质疑,这些人中有人回答:怕丢面子。帮助人是长脸的事,帮助自己的恩人更是题中应有之义,怎么会丢面子?这个颇令人意外的回答其实有它内在的逻辑。他们生活贫困,是弱者——受助者都有弱者心态。弱者也有弱者的自尊,在媒体和吃瓜群众都在等待一个合乎道德的结果时,他们已被曝光在聚光灯下。“怕丢面子”,说明他们有报恩的觉悟,但采取行动会引起围观,受助的经历被重新翻出来暴晒,这是令人难堪的,不如闷声不响,一起做缩头乌龟。我敢说,这178个人里,除少数极端自私冷漠的人外,大都带着亏欠的心理,有感恩的心,但要小心地维护那点可怜的自尊。这样的尴尬,只有身处弱势的地位,才会有切身感受。
当今之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从事慈善活动,但是,施恩者与受助者的关系还不平等。即使施恩者不求回报,社会舆论也不会轻易放过,认为只有报恩才能平衡,才合乎道德。
感恩是件私密的事。感恩不等于报恩。感恩是主观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内心活动,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心存感激正是感恩的形式,当然,也包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这种报答感谢,未必存在于施恩者与受助者之间,那样反而将善举变得庸俗化;受助者在得到帮助后勇于面对困难,积极改善自己的生活境况,对这个世界抱有善意,在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这也是对施恩者的报答感谢。只有把感恩作为私密的事,感恩才是健康的。当我们在要求受助者用行动去感恩时,感恩可能变成表演,像小男孩的奶奶;或者没有感恩,像小丰的姐姐、小男孩的父母以及那178个受助者。
我的思绪再次回到了童年。小丰的妈妈是个慷慨的农家女,遇到乞丐上门,她都盛上满满一碗饭送去。我的外婆经常感叹:“自己才吃了几天饱饭,就这么大手大脚,图个什么呦!”因为对象是乞丐,小丰妈妈是真正意义上的施舍。她的善良,驱使她去帮助一个流浪者;她在施恩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从未想过要乞丐有感恩的行动。一个普通农妇的慈善行为,也许更值得我们效法。放下身段,不再关注受助者是否感恩,真正以助人为乐,那将会是一个崭新的境界;尊重受助者的人格,让私密的事恢复私密性,才会有更多受助者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恩,才是站着的感恩,更加珍贵。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