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17:57:49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吴王夫差开邗沟,高邮的湖泊成为邗沟的一部分。邗沟唤醒了这块水网密布的沉睡土地。由于在宋以前,高邮湖都是一些小湖构成的,其中较大的有樊良湖、珠湖、平阿湖、甓社湖等12个湖泊,且湖湖相通。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淮河的洪水“千流万派毕会于邮,而高邮遂成巨浸矣”(隆庆《高邮州志》),高邮湖这才广袤无垠,成为江苏第三大湖。
高邮湖景色很美,传说很多,神秘莫测。“秦邮八景”中有六个和高邮湖相关。但最令高邮人牵挂的还是那座消失在湖中的遥远的古镇,那里曾是高邮县的治所。
清康熙《高邮州志》记载:“隋大业中尝移县于繁梁(樊良)溪之金塘乡。”可见隋朝时高邮县的治所在金塘乡,其位置大约就在今高邮马棚镇对岸的湖中。据史料记载,樊良湖为高邮湖最早的两个小湖之一,其位置在高邮州治西北10公里。原名攀梁湖,意思是攀附在石梁溪上的湖。石梁溪源自安徽滁州界山涧中,向东流入樊良湖。隋唐时樊良湖畔有一大镇,镇随湖名。隋大业中至唐永徽二年(651)曾经移高邮县治于此镇的故县村,后为高邮重镇,宋代仍为高邮四大镇(临泽、三墩、北阿、樊良)之一。不知是哪一次淮水泛滥,让高邮西北的小湖连片,形成汪洋恣肆的大湖,使得美丽的樊良镇沉入湖底,成为谜团。这曾经是一座县城啊,有街道和商铺,还有在此生存的大量人群。人类的生存并不那么简单,大自然的力量强大无比。生存的探索有时会付出无法弥补的巨大代价。樊良镇因湖而生,也因湖而灭。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治水河工曾在清水潭附近湖中发现宋元旧钱和砖井石街。樊良镇走得还不算太远。
浩瀚的高邮湖,让人豪迈,也让人感慨和无语。历史的变迁不禁让人唏嘘,北阿镇仍在现在金湖县的东南,而樊良镇则已经永远消失。东晋的那个“三阿县”带走了高邮绵长历史中的一段遥远的岁月。
高邮湖中的樊良镇曾是高邮县的治所,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她的沉没和消失,留给高邮人诸多未解之谜。这是高邮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挫折,无疑是高邮史上的“特殊岁月”和特殊记忆。
再说高邮城。宋代以前没有高邮城,但早已有高邮县。既然是县,当是有治所的。从西汉置县,治所在哪里,史书上说是一直在高邮。到了东晋,县的治所在“三阿”。一般认为治所是在北阿镇,即现在金湖县东南。隋唐时县治所在樊良镇,即现在高邮湖中。从北宋高邮筑城,高邮县治所就在现在的高邮城。这似乎没有争议。但高邮城是一座军城。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高邮军,理高邮县。本扬州高邮县,皇朝开宝(971)建为郡,以县隶焉,直属京师。”这就告诉我们,高邮不是普通的县城,是军城,而且直属中央领导。另据《太祖实录》关于高邮县为军的诏文说:“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路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这表明,高邮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高邮县应该升格为军。
果然如此。高邮一直作为重要战略要塞来进行建设的。深深的壕沟,厚实的城墙,不仅建有库城,还有特殊的瓮城,城墙上众多的雉垛。自建城以来,高邮城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是当之无愧的军城。
南宋时高邮城就是抗金的前沿。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高邮城增四面库城,并命名高邮城为盂城。其意取之于秦观的《送孙诚之尉北海》:“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均在高邮城与金兵作战。值得一说的是在南宋淳化初年(1265),扬州制置使毕侯,在高邮城北又傍建了一座高邮新城,几乎和高邮城一模一样,目的是拱卫高邮城,抵御金兵。只可惜没留下任何的遗址。我曾去高邮北门外多次寻访,没有任何的遗址和线索。史料记载,高邮有新旧两城。旧城系老城。新城在高邮城北门外,为夯筑土城,清代就荒废了。清代诗人孙同辙曾写过《新城》一诗:“筑始成淳化,巍巍北迤东。日光平野外,人语近城中。茅屋家无几,荒村路四通。达观壕堑路,谁识毕侯功。”元末时张士诚占据高邮,也曾凭借城高濠深与元兵激战,多次打退元兵的进攻。1945年底新四军攻克高邮城,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后一役。
历史的长河渐行渐远,溅起的浪花会永远定格。古老的高邮湖神秘依旧,湖底的樊良古镇已经成为令人感慨的传说,而湖畔的高邮宋城已经嬗变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日新月异,熠熠生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