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20:04:59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隆庆志卷一,“其新城,在北门外。宋咸淳初(1265),扬州制置使毕侯筑。今东、北二门外土城基址尚存。而城外至今称新城云。”可见,高邮之旧城与新城,乃是明人的说法。
查明清《扬州府志》,南宋时期毕姓知扬州者,唯开禧三年(1207)毕再遇。《江南通志》卷三十三,“新城,在高邮州东北。宋咸淳初,扬州制置使毕再遇筑土城于东、北二门外,与旧城相垺。今仅存遗址。”四库本《江南通志》成书于乾隆元年(1736),为清代中期。
《宋史》本传,毕再遇(1148—1217),字德卿。祖籍兖州(今山东兖州),临安西溪人 。南宋名将,武义大夫毕进之子。
毕再遇容貌魁伟,武艺超群。初以恩荫补官,隶属侍卫马司。开禧二年,随军北伐,屡立战功,迁为武功大夫。后因功历任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及骁卫大将军等职。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开禧三年三月,“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嘉定元年(1208),任左骁卫上将军、保康军承宣使。
宋金“嘉定和议”后,毕再遇依循惯例,屡请回归田里,均不准。嘉定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不久去世。累赠太师,谥号“忠毅”。
《宋史·职官志》:“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 北宋时期不常置,掌筹划沿边军事。入南宋后设置渐多,掌本路诸州军事,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可便宜制置军事,有四川、江淮、京湖等制置使,其中秩高望重者称制置大使。战区制置使基本上都兼任治所郡守,并随治所的变动而变动。南宋时期,宋金淮水为界,淮东地区由内地而为边郡。淮东制置使一般兼知楚州或扬州,淮西制置使则兼知庐州。若南宋对金取攻势,则兼知楚州;若取守势,则兼知扬州。
绍定六年(1233),诏:“今淮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赵葵任责详审,措置边面捍御,如遇缓急,应调遣赏罚等,并听便宜施行。”毕再遇“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实则就是扬州制置使。
《江南通志》虽认为毕再遇筑高邮新城,但却与年代对不上号。依其经历,筑高邮新城之时间,当为开禧三年毕再遇知扬州,至嘉定三年离任之时。如若后推至度宗咸淳初,则已是毕再遇氏身后近半个世纪了。
隆庆志卷一,“开禧丁卯,增设重濠。”即沿高邮旧城城墙内缘,增设一道环城里濠,与外濠形成两濠夹城的城防态势。开禧丁卯,正是开禧三年。这个时间与筑新城之期的一致契合,不应视之为巧合。增设重濠与构筑新城,当为加强高邮城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毕侯毕再遇一体之功。
新城的位置与范围,录入隆庆志的相关记载如次:“东岳行宫。在州治北新城小东门外街北。”
“击楫亭。在新城市河西。宋郡守王炯建。久废。” 王炯知高邮军,乃孝宗淳熙初年(1174)。
“郡厉坛,旧在州治之东北,新城庙巷内。”
“都土地庙,在新城遐观桥南巷内。”
“天王禅寺。在州治北新城遐观桥东。宋淳熙间,义禅师建。”
“承天大梵讲寺。在州治北新城多宝楼桥西。元至元年间,把常大士建。”
“炼阳庵。在州治北新城遐观桥东北。元大德六年,道士盛心渊建。”
将这些控制性景点关联起来看,可知高邮新城东西大致沿东大街一线分布,南北沿北门大街一线分布。其四至,南至盐河至通湖桥引河一线,北至庙巷(今薇风大道)一线;东至文游台西侧东大街小东门一线,西至旧运河一线。新城南北宽约800米,东西长约1500米。
新城城区,1922年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城厢图说:“北城外西街较他处稍高,就中隆起者为社稷坛,盖古天壁亭之遗址,占地亦十余亩。由此迤东、迤北逐渐低落,以东街、北街尾段与坛地相较,大率相差至八九尺。”“北大街及新巷口街民居栉比,余街巷虽多,大率有菜圃或荒坟相间,不甚联属。”
毕再遇所筑新城,质地为“土城”,即版筑之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 )高邮新城城垣已遭破坏。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高邮城》词云:“高邮城,城何长,城上种麦,城下种桑。昔日铁不如,今为耕种场。但愿千万年,尽四海外为封疆。桑阴阴,麦茫茫,终古不用城与隍。”揭氏笔下的高邮城,“城上种麦”,“麦茫茫”,所言似为新城。
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高邮知府李齐一度修筑新城城垣。
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城建立大周政权,自称诚王,建元天祐。张士诚称王于高邮城北之承天寺,其原址在今御码头北侧,距旧城北门瓮城仅600余米,这里正是新城的位置。同年十一月,丞相脱脱率大军出讨,“数败士诚,围高邮,隳其外城。”这个外城,就是宋代所构筑的新城。
自至正十四年,新城为元军隳坏,至明至清,基址亦渐颓毁损坏,以至于不存。嘉靖《惟扬志》卷十:“土城,旧名新城,在高邮旧城北门外。宋咸淳初,扬州制置使毕侯所筑。今惟东门及北土城略存。”
乾隆四十八年(1783)《高邮州志》:“新城在北门外,……今废。土城基址尚存。”嘉庆二十五年(1845)《高邮州志》,继承了乾隆志的说法。
光绪九年(1883)再续《高邮州志》,民国三续《高邮州志》,皆不提新城基址之事。估计至此,已经难觅其踪迹了。
《高邮市建设志》,城垣:“咸淳元年,扬州制置使毕侯在高邮城北门外又加筑土城,名新城,今已不存。”很明显,这里的“今已不存”,所指并非新城城区,而是新城城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