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 21:19:26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高邮境内无商贾,先民以田为生。春秋时,吴王夫差开筑邗沟,沿境内诸湖入淮。战国时,越灭吴,高邮属越。后楚灭越,此境属楚。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灭楚,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高邮境内筑成驿道。
到了西汉,吴王刘濞开东邗沟以利盐运,高邮运盐河(现名北澄子河)始有雏形。那时高邮人烟稀少,遍地荒芜。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始设高邮县,属广陵国。这是历史上重要的一笔,高邮县的诞生,表明高邮以郡县为起点,开始谱写灿烂辉煌的一页。高邮的开化是比较早的,在汉武帝时即设置学官了。可见,当时并非荒蛮之地。从东汉、三国到西晋,高邮主要是受战乱和大水影响,人口凋敝,发展缓慢,也曾称“平阿县”。据清代康熙《高邮州志》记载,“汉初名高邮,后改为平阿县。”东汉、三国晋高邮仍被称为平阿县。东汉汉献帝建安年间废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高邮重新置县,一直沿袭到东晋。
据史书记载,东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高邮三阿(今属金湖)侨置幽州。据明隆庆《高邮州志》载:“北阿,平阿,下阿又称三阿。”即今高邮的西部,其治所在北阿(今金湖县东南)。什么是“侨置幽州”?这涉及到一个侨置制度。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这个制度东汉时出现,主要在南方。东晋和唐朝曾实行。
侨置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土沦丧,大量侨流民众的出现,必须有新的管理对策。统治当局一方面要想维护华夏正统的脸面,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又要重视地域和郡望门第的因素,因而创设此种户籍管理制度。
“侨置幽州”即是在三阿县设置流亡的幽州。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都对幽州并不陌生。幽州是古代行政区域,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治所的核心区域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幽州也是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十六国时相继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有。自西晋永嘉(307~313)以来,北方士民由于战乱,相继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主要集中于荆、扬、梁诸州。东晋南朝统治者对南渡士民,一面拉拢其中士族参加政权,一面在长江南北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复特权。西晋末,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导致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其中幽冀青并兖五州以及徐州之淮北流人多越过淮河、长江,而停留于扬州境内,东晋政府遂在其聚居之地设立临时行政机构以登记、管理他们。侨置幽州,就是在三阿县建立临时的幽州管理侨居的幽州人,并且选择其中的大族名士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据史书记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前秦国王符坚带领句难、彭超围攻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谢玄从扬州派援助田洛,句难、彭超战败。此时的幽州侨置在三阿县的地盘上。
侨置政策规定,取得户籍的侨人,免除赋税,这对鼓励登录户籍和招徕北方人口起到一定作用。后期却引发了户籍混乱,出现了影响财政收入等问题。后来,东晋及南朝废除了侨置制度,采取土断的办法,即将侨人户口编入当地郡县,和当地人实行等同管理。
说到底,侨置是一种临时性的管理措施,是对失去家园的流民的一种安慰和安抚。《晋书·地理志上》:“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於徐,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司、冀、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陷,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东晋时,高邮三阿侨置幽州,就是一种常见的举措,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高邮史书对当时的“三阿”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县,一直是有所争议的。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高邮置县,属临淮郡。东晋明帝时,在高邮西北三阿侨置幽州。按《(乾隆)高邮州志》记载:“晋置高邮县,属临淮郡,隶徐州。郡本汉置,章帝以合下邳,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按旧志载,封淮南人赵诱为平阿县侯。查晋时平阿县属淮南郡,地有塗山,似非邮地。旧志又云,东晋为三阿县。查明帝时尝侨立幽州于三阿,亦非县名也。”尽管名称有异议,但三阿属于当时的高邮是很明确的。
其实,从东晋起,经南北朝直到隋初,这一时期,高邮区域的名称比较复杂,甚至“高邮”这个名称被弃用丢失了数百年。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高邮县嘉禾生,皇帝下令改为神农郡。东晋明帝泰豫元年(472),高邮县临泽镇及其周围一带划设临泽县。梁(502~557),高邮县的一部分新设竹塘、三归两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竹塘、三归、临泽三县并入高邮县。隋唐宋以后,均设高邮县,或归江都郡,或归隶属广陵郡,或置高邮军。南宋时升高邮军为承州,其后元明清至民国至当代,“高邮”的名称基本没有变化。
从秦设邮亭、西汉置县的两千二百多年建置沿革来看,有一千八百余年称之为“高邮”,约有四百年的岁月或称为“平阿”,或称为“三阿”等等。那是高邮历史上的“特殊岁月”。其特殊就在于这段时期她的名字不叫高邮。这四百年对历史的长河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一个区域来说,也一定有太多的内涵值得探讨和揭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