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18:58:11 作者:□ 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左厢里是个小村落,坐落在三阳河的东岸。三阳河,古作山阳河,是山阳渎的一部分,是隋朝文帝在位时开凿的。山阳渎最初开凿时是为了运送士兵,隋文帝时期作为大运河的主航道使用,隋炀帝重新开凿邗沟以后,成为辅助河道。秦观和家人下田劳作,或外出冶游都要乘船从三阳河里经过。秦观37岁那年,坐船从三阳河北上做官,从此一去不返。一粒生命的种子随风飘散,或北或南,或东或西,离家乡越来越远,直至他51岁病逝于广西滕州。
秦观,生于九江道中,5岁时回到左厢里,至37岁,过着亦耕亦读的恬静生活。他下田参加劳动,写下了不少诗词,《田居》组诗,以平实手法描写了家乡春耕图,充满了浓厚的乡野气息。如第一首前几句:“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诫妇预为黍,呼儿随掩门。犁锄带晨景,道路更笑喧。……”鸡叫时,农民们就起床了,吃过早饭即穿着干活的衣服下地了,走前关照妇人准备好午饭,送饭时关好门,带上孩子。早上赶往田野时,犁锄上闪耀着初日的光芒,人们结伴而行,一路上欢声笑语。他的《纳凉》诗,写乡村夏夜的美丽情景:“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妻子徐文美善于养蚕,他帮妻子整理养蚕经验,写成《蚕书》,成世界最早的养蚕专著。
令人唏嘘的是,秦观离家年久日深,后来的后来,左厢里发生了许多变故。
三阳河是南北水道,也是水上运输枢纽。家乡人说,功在大河,过亦在大河。说其功,左厢里处于今日里下河腹地,是个锅底洼,发生涝灾,能及时向大河里排涝,发生旱灾,向大河引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其过,当然不在河,在人。
苏北里下河地区,古代是水乡泽国,陆路交通极不发达,主要依赖水上交通运输,三阳河是流经境内的一条大河,是水上大动脉,其运输甚是繁忙。不知从哪年起,有土匪开始盯上了这条水上运输线,认为是条很来钱的黄金大道。
土匪藏身于小村左厢里,傍晚或清晨盯住过往船只,一旦有船只打这儿通过,土匪即蒙面而出,手持长长的竹篙,竹篙顶端系一布袋,伸向过往船只,如钓鱼一般。土匪虽一言不发,但船家心知肚明,有人来敲竹杠了,遂向布袋丢些银两,算作“买路钱”。土匪抽回竹篙,船家继续前行,相安无事。
这算是种“文明”的讨要,但有时,有的船家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匪盗心一黑就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
一年秋天,一伙盗贼瞅上了一桩大买卖,看见了一只大帆船向左厢里驶来,顺风顺水,船速不慢,近了,知道是运粮食的船,船的吃水较重,怕有几千斤吧。其中一匪身有轻功,竹篙向水中一点,眼睛一眨,一个撑杆跳就上了船,不由分说,从腰间抽出尖刀,劈死了掌舵的女人。舱里人被外面动静惊吓,出舱看究竟,这土匪杀人不眨眼,出来一个杀一个,船上四人全被杀绝,抛尸大河,一船粮食无影无踪。
船家遭灭顶之灾,有人报官,地方官吏不问三七二十一,吩咐兵丁往左厢里放了一把火,一个古村落顿然化为灰烬。他以为,烧了左厢里,就等于端掉了土匪窝,三阳河上就不“作怪”了。事情没那么简单,原左厢里河段的水上打劫仍时有发生。
村子烧了,家园毁了,村上的人只好离开大河,向东迁徙,在离三阳河约400米远的荒草荡里落了脚,他们积土筑基,搭建茅棚,繁衍生息。合村皆姓秦,人们叫它秦家垛,意思是,秦姓人家起于荒垛之中。秦家垛的庄基比四周的平地要高出一米以上,村上房舍建在“垛”上,有防水功能,发洪水,农田淹了,村庄不会淹。村上故去的人就葬于原村落左厢里,秦家人称那个地方叫西厍,因在新村落之西。西厍,故人的村庄,后逝者的归宿地。
从烧村之日到建垛之时,还是明朝时候的事儿。天地一瞬,人间六百年矣。
秦家垛人,不忘祖上恩德,美好家风绵延千年。在秦家垛,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有女不嫁秦家垛,女人撑船男人坐。”是呀,不像话,下田劳动,收工回家都要乘船,这撑船打篙的,男人不向前,赖给女人做?其实,在秦家垛,绝大多数男人,读书多,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多,干农活就没有家里的女人精了,连船都撑得不如女人顺溜。“有女不嫁”,意思说反了,显示秦家垛女人的俏皮。
过年,秦家垛人家都写、贴祖上传下来的两副对联:
名标大宋,教衍高邮。
龙图世泽,淮海家声。
“名标大宋”,是写秦观的文名之高,他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是一代宗师,北宋陈师道说:“今代词手,惟秦七(排行第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清人纪昀也说:“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先人评价之高,足见秦少游名气之大。
“教衍高邮”,写家乡的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拜之情。秦观祖上是浙江会稽一带,唐天宝年间躲避战乱,移居高邮武宁乡左厢里,即后来的秦家垛,秦家大队,少游村3组(秦家垛),经过39代的繁衍生息而书香不淡。
“龙图世泽”,秦观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中进士,在蔡州做了五年地方官,从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起,在京都做了四年朝官,先是除太学博士,后兼国史院编修。这四年是秦观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他参加了元祐党人的政治活动,与苏轼、苏辙等旧派人物过从甚密,同时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苏门之下,经常在文游台把酒论文。但好景不长,绍圣初,哲宗亲政,新党重新上台,排斥元祐党人,秦观遭此打击,被贬往杭州,中途又被贬往处州,以后贬居郴州一年,横州一年,最后被贬雷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贬臣,秦观也被召回京,途经广西滕州,由于中暑,病逝于光化亭上,终年51岁。一直到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皇帝才谥赠秦观为“龙图阁直学士”,如今在无锡惠山二毛峰的秦观墓碑仍然是“秦龙图墓”四个大字。
“淮海家声”,秦观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学者又称淮海先生。他的词集有《淮海闲居集》等,文集有《淮海集》,有人直称之为秦淮海。清人王渔洋诗云:“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秦氏一宗,现在的秦家垛、季阮、顾家、西村、路家等地秦姓人家,操办红白喜事,人情簿的封面上都写着“淮海堂”的堂名(或叫堂号),以沿根脉,不忘祖上恩典。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