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平民教育第一人

2022-11-03 18:23:38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孔子“三十而立”,创办私学,设馆授徒。所谓私学,相对于官学而言,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学校。

孔子所处的时代,周天子式微,诸侯争霸,无暇顾及官学和文化事业,一批宫廷乐师等文化人士流落民间,《论语》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论语·微子第十八》云:“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这是说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致函泰国,打鼓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水涯,少师阳击磬的襄入居海边。这些身怀绝技的文化人带着文化典籍,到民间办学解决生计问题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私学在此之前已经悄然兴起。

据野史记载,孔子的外祖父颜襄是一位学识渊博者,长期从事私学教育,孔子是颜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山东籍著名画家马骥在《孔子画传》中有专页“外祖父教外孙恩重如山”。而且在鲁国孔子的同龄人中,少正卯也是从事私学教育的,一度办学规模超大,影响超强,甚至连孔子的弟子们都被吸引过去了。至于说,孔子任大司寇不久就杀了少正卯,那是一段历史公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同时期郑国的邓析也办起了以培养律师为主的私学。

故而,我不敢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开创者,或者说是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先河,尽管学界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

颜襄也好,少正卯、邓析也罢,他们设置的私学有没有条件限制,到底教育了哪些人,历史上没有鲜明的标注。

然而,不论是《论语》,还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都有明确记载,孔子是平民教育第一人,他的私学大门始终对平民敞开,让一大批平民子弟接受文化教育。

孔子有简明的招生章程。“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脩为干肉,束是十条)(《论语·述而篇第七》)。

孔子公开宣示:人人都给以教育,没有“类”,也就是没有贫富、身份、地域等等限制。“有教无类”,只有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却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的,因为在此之前,奴隶及社会下层人物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它私立学校也没有公开告白于天下,可以接受平民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但长期被剥夺了,是孔子替平民讨回了这个权利。

报名入学的手续也非常简单,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一点见面礼,仅止于十条干肉,我从来没有不教育的。那时候人少地多,土地旷野,各种动物很多,十条干肉,实在是菲薄之礼,是任何人都有能力提供的。但孔子强调“自行”,亦即主动,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家长强迫,也没有任何外力影响,完全自动自发。有人要问,孔子既然注重平民教育,平民的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也是相对薄弱的,为什么一定要收取“束脩”呢?我想,一方面,孔子也要生活,他在政府里没有职务,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收取廉价的学费是情理之中的。另一方面,孔子十分重视礼,一直主张“克己复礼”,这很大程度上是突出仪式感,体现“尊师”,后世的拜师礼兴许由此而来。

我们且看看跟随孔子时间最长、出身卑微、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是如何进入孔门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介绍: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公猪),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子路性情粗野,喜欢逞强斗狠,志刚性直,整天戴着雄鸡式样的帽子,佩着公猪皮饰的宝剑,曾经欺辱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引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儒服、委质(送上礼物)、请。是说子路整齐了衣冠,带着礼品,请求入学,这与孔子的招生条件是相符的。

子路入孔门是“有教无类”的有力明证,像这样一个整天横着走路的小混混,除了孔子,还有谁愿教敢教能教呢?

子路自入孔门,潜心学习,用心修炼,成为孔子最信任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最有力的保护者,孔子曾经感叹,“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而且,德行以及综合能力提升很快,以贫民身份进入诸侯国的管理层,列为蒲邑大夫,最后在卫国内乱中以忠直殉职,成就堂堂君子人生,以娴熟政事列孔门十哲,受到历代尊崇,先后被加封为“公、侯、先贤仲子”。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进入孔门学习,子路可能终身就是一个浪迹乡野的野人,怎么可能登堂入室。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贵族出身的少之又少,《论语》里只有仲孙无忌和南宫敬叔两兄弟,绝大多数都是如子路一般的平民子弟。这些弟子从孔子那里学得文化、习得技能,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走上社会,或参与社会管理,或从事商业活动,一大批弟子步孔子后尘,创办学校,传播文化,使更多的平民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立德做人。

誉孔子为至圣先师,不仅仅是他培育了三千粒文化的种子而撒向全国,引发了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更重要的是他首创并力行平民化教育思想。这一伟大思想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奴隶制、封建制千年暗黑天空,给平民以光明、以启迪、以温暖,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正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平民尤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