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8:09:13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十岁那年,我随父母到镇江,一天,父亲携我游北固山。夏日的北固山,热得很,除了山石和树,没有别的什么给我留下美好印象。只是忽然在某一处,看到了一座荒凉的古墓,墓碑上的字,让我知道了这是太史慈的墓。
太史慈,是从小人书中知道的。小人书中的太史慈,背上插着双戟,射箭特准,骑于马上在城墙下一箭射上城楼,把一个人的手钉在了城楼的木柱上;他和孙策在马上搏斗,相互扯着对方的兵器,双双落下马,在地上扭打一团,谁也赢不了谁。后来他就被孙策收了,成了东吴的大将,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看着他的墓,脑中浮现出的是小人书中的太史慈。看着他的墓,心中不免有些自豪——我还知道太史慈。
今年之初,又去镇江,游金焦二山后,再上北固山。现今的北固山,旧貌换了新颜,成了国家5A级景区。山上山下,不失时机地显现着三国文化元素,显现着南宋悲催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处处彰显着古老京江那些不可忘却的绚烂历史。对对情侣,走到诗词跟前,总要读出声来,有的读得顺溜,有的读了两句就听不清了,有女孩在男孩子面前,边走边背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还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概是学文学的,在男孩面前显摆呢。他们可知,这山中还有座太史慈墓?
太史慈墓在山的南麓,在东吴路北,北固山牌坊西,不存心,难以发现。游客游北固山,只关心看北固楼、甘露寺,哪顾得上这里还有个太史慈墓。我心有存念,待游玩一圈出了北固山,才想起没看到太史慈墓,心有不甘,问了门口的保安,保安随手向东一指说,就在那边,不远不远。于是我们重进去,向东,经试剑石,到太史慈墓。这墓已不再是孩提时见过的印象。墓前的龟趺驮着一座高大石碑,碑正面是太史慈戎装浮雕像,头盔,美髯,双手把着佩剑,腰间挂着弓、箭囊和羽箭,背后插了双戟,甚是英武,碑身背面是其生平简述。碑北几米有一多层台阶,台阶上为一小石碑,上书篆字“东莱太史慈之墓”,小石碑后即为圆柱形墓,一人高,直径约三米。浮雕像背后的生平简述云:“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今山东黄县)人,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勇异过人,猿臂善射,以孝、信、义见称,东吴名将……后于合肥城中遇张辽伏兵,中箭不治身亡,年方四十一岁,孙权将其厚葬京口北固山下。”一代名将,死于中年,可惜了。在那战星璀璨、战将如云的年代,他若再活二十年,东吴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轰轰烈烈?关于太史慈死于何地、葬于何处,却是说法不一。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言:“……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文中只对太史慈的岁数及卒年有明确记载。据说陈寿记事不采传闻杂说,比较真实,但语焉不详,对太史慈死因、死于何地及葬于何地均未言及。这陈寿也真是,能写下太史慈临死之时的叹息之声,却不能写实了他死于何地、何因又葬于何处,以致后世说法不一。
我们现在权且相信碑身后面所说的“孙权将其厚葬京口北固山下”吧。太史慈和他那一辈人的精英们,都为那三分天下的鼎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睡在这北固山麓下的太史慈,冷眼一千八百余年,定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太史慈原墓在抗战前曾修葺一新,现墓于1985年重建。太史慈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千七百多年后的1967年,自己的墓却被一帮不肖子孙掘开。掘墓是“文革”时期的一大“壮举”,从山东曲阜孔老夫子到蒲松龄……再到高邮公园内的万钰之墓(万钰生前为中央航校空军飞行员,1944年5月16日在完成任务返回途中,遭日寇炮弹击中,壮烈牺牲,终年27岁。改革开放后,万钰墓被政府迁至烈士陵园内),都成了“文革”中被“革命”的对象,真是莫名其妙。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