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8:09:43 作者:□ 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知军事高凝祐始筑高邮城。高邮城傍运河而立,是一座典型的南国水城。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与生长线。筑城固然可以保护城市、防御外敌,但也隔断了水陆通道,于是陆路有城关城门,水路则有水关水门。故高邮城水关之设,理应追溯至高凝祐筑城之时。
乾隆志所言高邮城内四水关,今日可考者有三,分别为南、北水关与东水关。
1956年,高邮大运河临城段拓宽新挖,西门及西水关尽毁,消失于大运河茫茫波涛之中。缘因现存文献所载无多,已经难以考证。
高邮城四水关中,最重要者首推南水关。州志称:“城内外水源在上河三涵洞,即通湖桥、琵琶闸及南水关也。” 南水关为高邮旧城内水源之惟一源头,也是城区出入运河的重要通道。乾隆《高邮州志》,“城内市河,由南水关出北水关,汇通湖桥引河入运盐河。”雍正《高邮州志》:“运盐河,亦名东河,亦名下河。东抵兴化县,由县直东入白驹、刘庄二闸下海。”通过南、北水关与市河,完全打通了上河与下河的联系。
水关通“市河”,市河今存。旧城市河自南水关入,出北水关,全长1680米。《太平寰宇记》卷一三〇,玉女井,“在郭下望仙桥下,东齐道人郏道光与一女居井旁炼丹,与女同日上升。”《高邮州志》,“南市桥,古名迎仙桥,在州治西南。中市桥,古名望仙桥,在州西。北市桥,古名通仙桥,俗名高公桥,在州西北。”《寰宇记》为宋初的一部地理总志,成书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距高邮筑城仅15年。其中有关乡土情资的记载,当来源于彼时之高邮方志。
迎仙桥、望仙桥与通仙桥,皆与东齐郏道光炼丹成仙的传说有关。
在南北朝时期,高邮属齐地。一为南齐(479—502)。萧道成代宋建齐,史称南齐,也称萧齐。《南齐书·州郡上》:“广陵郡,海陵、广陵、高邮、江都、齐宁。”高邮,为南齐广陵郡之辖县。一为北齐(550—577),由东魏权臣高洋所建,史称北齐或高齐,因晚南齐48年,也称后齐。北魏分裂以后,因北齐地处东方齐地,西魏以及代之而起的北周与杨隋,亦称其为东齐。《隋书》卷八,“开皇初,高祖思定典礼……悉用东齐《仪注》以为准,亦微采(江南)王俭礼。”
天保三年(552),北齐乘着侯景之乱占据了长江以北地区,高邮入齐。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大将吴明彻北伐,“缘江城镇,相续降款”,高邮复归南朝。高邮在北齐治下,凡21年。《江南通志》卷三三,“玉女井,在高邮州西南,乐徐道人郏道光与一女居井旁炼丹,同日上升。”乐徐,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徐水附近。其时,与高邮同在北齐治下。故而,《寰宇记》所称之东齐,所指就是北齐。
《舆地纪胜》卷四三:景物下,“玉女井,在郭下望仙桥下。”仙释,“郏道光,在高邮县迎仙桥近东,曰泉亭,即玉女井也。”玉女井,三部文献所载或间有出入,但迎仙桥、望仙桥与通仙桥,皆在市河之上。这些富于神话色彩的桥名,印证了市河历史的悠久。保守一点说,市河的历史,至少不会晚于高邮筑城之开宝四年。
州志:“市河,在州治西新旧二城内。因通市井,故名。”通市井,这里的“通”作连通与交通讲。旧时,高邮城区的河道,一般都有通航的功能。嘉庆《高邮州志》卷一,“按,现在各河,惟城内市河,城外壕河,一律深通,其余复渐次淤垫。” 依志所载,其余者,曰南、北濯衣河,曰广储仓河,曰内濠,基本涵盖了城内主要的水道。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日本僧人成寻与其弟子七人自天台山赴五台山,乘船沿运河北上。《宋史》卷四九一,“熙宁五年,有僧诚寻至台州,止天台国清寺,愿留。州以闻,诏使赴阙。”当时,由于中日并非宗藩关系,成寻一行来宋也是私人身份,但宋廷却给予其官方使节的待遇。由枢密院降下札子,令成寻一行赴阙,并明文规定享受官方之接待。具体内容包括差官引伴、州县迎送、派兵护卫、优与盘缠、提供舟船等。
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载,是年九月十四日,“子时,过六十里,至高邮县。广大县也。北去楚州宝应县界五十五里,南去江阳县卅三里。扬州有六县,江阳县、天长县、六合县、高邮县、海陵县、扬子县也。”九月十五日,“卯二点(五时半),开水门扉。入县……至县官舍前止船。午时出船,得顺风,飞帆。”成寻自扬州至邵伯,沿运河邗沟段北行。十四日午夜,至高邮城。十五日卯二点,“开水门扉”,即高邮城南水门依例开启的时刻。从子时至卯时,成寻等人当泊舟于城边运河上。“入县,至县官舍前止船,”应属于高邮县官方接洽与接待。依明清《高邮州志》城区图,成寻等舟过南水门,沿市河向北,折向北濯衣河东行,即至县衙之前。
两个世纪后,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元军押解赴大都。一行人沿运河而行,八月二十九日入高邮城,次日离高邮发楚州。《发高邮》诗云,“初出高沙门,轻舫绕城楼。一水何曲折,百年此绸缪。”州志,“淳熙乙巳(1185),郡守范嗣蠡建楼于四门上:东曰武宁门,楼曰捍海楼;南曰望云门,楼曰藩江楼;西曰建义门,楼曰通泗楼;北曰制胜门,楼曰屏淮楼。”自高邮城出南水门入运河,顺着运河折向北行,即是高邮西城门建义门。根据文天祥一行出行路线,参照高邮城四座城门与运河的相对位置,其中唯一可视实景只能是南水门至西城门之间的一段水程。“一水何曲折”,对应高邮城西南角运河河曲;“轻舫绕城楼”,即高邮西城门之通泗楼。可见,自北宋至南宋末,高邮南水门是存在的。
隆庆《高邮州志》:淳熙乙巳,“南北开二水门,通市河。”徐元德《赵侯修水门记》:“其北水门,岁久将隳。庆元丁巳(1197),天水赵侯来守,仰顾而叹曰:‘是安得坐视哉?使命漕司之往来,而运输之亟赴期会者络绎于此,猝遇摧颓,孰任其咎?’”“其高深若广加于旧者十之二,其石甓若垩坚于旧者亦如之。”赵侯名赵善义,时为高邮郡守。赵侯修北水门的缘起是其“岁久将隳”,影响到“使命漕司之往来”。自淳熙乙巳至庆元丁巳,为时不过12年,谈不上“岁久将隳”。故而,高邮北水门的开设,要远早于淳熙乙巳。在两宋时期,高邮南北水门,通过市河相连。“使命漕司之往来,而运输之亟赴期会者络绎于此”,实际上形成了与运河平行的市内运河。同时,由于南北水关的节制和控制,这段市区运河客观上构成了交通上下河之间的狭长型复式船闸。
隆庆志,淳熙乙巳,“南北开二水门,通市河。”乾隆《高邮州志》,更作“又于南北开二水门,通市河”,将高邮城南北水门的建成时间,仅及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如前所论,高邮城南北二水门的历史,要远早于这个时间。因此,州志的说法不足采信。
州志,万历十八年(1590),“十一月,开东水关。东水关从城南引水入关,出北关,风气完固。今废。故邮多灾患。”东水关,以大块城砖砌就,位于东护城河南段,蝶园广场石拱桥北侧。“东水关从城南引水入关”,有两条线路。一为南濯衣河,自南市桥引市河水直入东水关;一自南水关引水入内濠,一路沿城墙内侧汇合南濯衣河,入东水关。
高邮东水关,今存。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为数不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城池水关实物,弥足珍贵。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