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7:41:03 作者:□ 徐 松 来源:今日高邮
1975年5月的一天,古镇界首来了一群人,有男有女。他们四处转悠,不时地比划着,还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听口音,是外地的。一个多月后,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车厢上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字样,有几辆车还装着十几匹马和一群狼狗。
“消息灵通人士”说,他们是来拍电影的。出于好奇,也因为放暑假,我们几个同学,常去剧组驻地走动,掌握了不少“机密”。
剧组一班人起得比较早,除了跑步锻炼的,还有人在看“讲义”。跟那人聊天时,翻看了那本“讲义”,封面上印着“《黄河少年》分镜头剧本”,里面标有“镜号”“场景”“景别”“音乐”等内容。原来,要拍《黄河少年》。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少年儿童在老一辈带领下,与日寇、汉奸进行斗争并不断成长的故事。
午饭过后,偌大的界中校园内静悄悄的,只听到有人打呼噜声。河边树荫下,睡的都是人。在桥旁打扑克的,见到有人来,示意我们不要出声。
傍晚,小河边,有人在吹口琴,也有吹笛子的。操场上,篮球赛正在进行,围着一大群人,随着投篮进球,不时地传来欢呼声。路上,遇到夹着救生圈的,还有拿着汽车轮胎的,都是去游泳的。几个性子急的,到了小闸口,赶紧脱去外衣,跳到湍急的水流中。更多的人,跑向大码头或是轮船码头。有的慢慢潜入水里,有的爬到大船上往下跳——每个人都在变换着不同花样,大运河成了露天游泳池……
与此同时,一些人正忙着搭外景。其实,界首是个古镇,基本条件不错。顺着大运河走向,形成了包括运堤路、南北大街、东西街、太平街在内的“井”字型框架,中间穿插着里仁巷、中孚巷等小巷。就像我一位老大哥说的,“小镇虽小,但大街小巷四平八稳,酒楼戏园,茶庄布店,各行各业,一行不少……下河两边,就有大小青石码头九座。”而且,依傍大运河,拥有芦苇荡,自然资源丰富。但是,要作为抗战时期的“码头镇”,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缺少“码头”“鬼子窝”“炮楼”等硬件。好在,剧组里藏龙卧虎,能工巧匠多。美工事先画好了图,工作人员按图施工,搭建“炮楼”。粗竹篙做框架,马粪纸蒙外面,画上石头砖头图案。“鬼子窝”的“院墙”,上半部仍用马粪纸,下半部用塑料压成的“石头”装饰,“墙”上还写有“大东亚共荣圈”,画上“仁丹”广告图案。至于“码头”,就地取材,把原来的轮船码头乔装打扮一下,再放一些“沙包”“铁丝网”。人造的外景,以假乱真。
一天晚饭后,我们来到界首小学,看到西边教室里,有几个人在开会,好像在讨论第二天拍戏的事。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开了。
看,大人扛着小孩,老人被人搀着,举家出动,临泽、氾水、马棚也有人赶来看热闹。运河大堤西畈上、中堤上,都挤满了人。有些个子矮的,竟然爬到树上去了。戴红袖章的,不停地挥着旗子,吹着哨子,在协助维持秩序。
那边,喇叭里传来了导演的声音:“各就各位,两分钟后开拍。”小汽艇在运河里来回“兜风”,激起的大浪拍向岸边,带动船坞跟着晃动起来。“演员准备,三、二、一,开始!”一声令下,一群打着绷带、吊着膀子的“伤兵”,狼狈地从跳板上缓缓上岸,里面还夹杂着拄拐杖的,一瘸一拐地走向“鬼子窝”……经过几个回合,这一组镜头拍完了。
此后一段时间,拍的多是芦苇荡中的镜头。一天早上,我们坐船到了湖滩上。那儿已经架起了摄影机,负责效果的也燃起了树枝树叶,给人一种大雾弥漫的感觉。木船上,“小八路”整装待发;橡皮艇上,坐着几个“日本鬼子”,还有一个敞着上衣的“汉奸”。“那边小木船,快往中间靠一点;橡皮艇和小船拉开距离!”“预备,开拍!”木船上,“小八路”拼命地划动双桨,勇往直前;橡皮艇上,“汉奸”指手画脚,“鬼子”叽哩哇啦……“好了,一次性成功!休息一下,再拍下个镜头!”由于烟雾呛人,阳光晒人,我只好随熟人提前离开现场,心中仍有点不舍……
大约到了年底,传来消息,电影将优先来界首放映,算是答谢。早就盼望这一天了,大家欢天喜地。那天,夜幕降临,广场中间的灯熄了,全场静了下来。银幕上出现了奔腾的黄河水,推出了“黄河少年”几个字,看到演“小八路”的刘继宗出场,大家兴奋地叫了起来,很快被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多少年过去了,那年拍电影的情形,就像一个个长镜头,定格在记忆的胶片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