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7:41:43 作者:□ 卢世平 来源:今日高邮
过去,里下河地区很少有人家栽种枇杷树。听父亲说,我们家的枇杷树是一场水灾后,从外地专程带回来栽植的。
那是1921年9月,江淮流域连续集中降雨,苏北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民不聊生。有的由于长期处在潮湿环境之中,免疫力下降,寒湿入内,又暴发肺部感染,导致咳嗽大流行,加上缺衣少药,严重的、老弱病残的很快蜕变为炎症,一条条鲜活生命就这样被夺去。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祖上五代行医,到了清末民国年间,爷爷这辈已从中医诊所发展为医馆,声名远播。病者家人,庄上长老,街上士绅,不约而同聚到南园,请爷爷想想法子,救救他们。爷爷说,现在到处兵荒马乱,又遇自然灾害,货运不畅,能用的药我们全都用上了,实在力不从心,只能先救病重者。不过有一种中草药,叫枇杷叶,对轻微患者可以用。《名医别录》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过记载,枇杷叶有和胃平喘、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可惜三垛同德生药房存量太少,如果能在本土种上枇杷树,将来再遇大水或流行病,百姓就有救了。
枇杷原产地分布在浙江、湖北一带。枇杷种子在我们里下河地区是难以发芽生长的,只能移栽树苗。爷爷想到了故交,本地一代名儒、书法大家陆亦奇先生,他是江苏省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程德全的幕僚,经常随程大人到闽浙、湖广一带巡察民情。便立即修书一封寄到南京,请陆先生帮忙。半月有余,收到陆先生回信,称总长程大人得知我爷爷有普济众生之心,甚慰;托原同僚浙江都督汤寿潜、湖广总督瑞㵟大人分别从浙江、湖北民间找到红沙、白沙枇杷苗各一棵,希能为解黎民百姓之疾有用之。
爷爷如获至宝。为了让枇杷树有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爷爷特地将树栽在学堂的正南面,面朝阳光,对着东西两个窗户。一来学堂可以挡住冬天的西北风,不让枇杷受冻;二来他每天给学生上课时,可以密切关注枇杷树的长势。
爷爷精心呵护,春天按时给枇杷树施肥,冬天把树根刷上石灰水防虫保暖,葱郁的枇杷树已是南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听母亲说,每当有乡邻或客人造访,爷爷都饶有兴致地把枇杷树的来历以及枇杷的种类与药效介绍一番,他特别提到枇杷树与南园的其它果树不一样。杮子树、冬枣树等树木离地面一人多高才分叉,而枇杷树刻意没有修剪,分叉点很低,主要是为了安全方便让小孩子爬到树上采摘枇杷叶做药引。
十年后,到了1931年夏季,江淮地区再遇特大水灾。洪水刚退,瘟疫又起。爷爷没日没夜投入抗疫,奶奶煮一大锅粥,有讨饭的,就舀上两勺,父亲也熬了一桶枇杷叶汤,见咳嗽者,就送上一大碗。
爷爷去世不久,开始了公私合营,父亲从南京中医学校毕业回来,被安排到镇上医院工作。老家的两棵枇杷树依然孤单地挺立在那里。此后虽再没有人爬上树去采摘过枇杷叶,但枇杷果子还是被一茬又一茬孩童觊觎。
转眼间,我也离家40多年了,平时很少回家。后来听说,在我出来当兵不久,那两棵枇杷树在一次暴风雨中被大风吹折,第二年同时死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