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7:42:04 作者:□ 陈忠明 来源:今日高邮
我父母是手工业者——裁缝,靠双手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养大成人。我们小时候上学不像现在,那时放学后空余时间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做完功课后即可自由自在地玩耍去了,而我们却多少要帮父母做些下手,比如敹边、缲纽袢子等,长大参加工作后仍然坚持。但敹边的“敹”字却一直不会写,字典上也查不到,因为我们一直把它读做qiao、平声,而缲的手法又不同于敹。
目前有些搞服装修补的小门店前仍可看到“撬边”的字样,估计这些从业人员也是把这个工艺念作qiao了,找不到合适的字,就用“撬”来代替。
敹是传统服装制做过程中的一种工艺手法,主要是将衣服的边缘招好后必须的缝合过程,中式服装的衣缝尤其少不了敹这道工序,整件服饰完成后从外观上(包括内里)看不出明显的针线,内外整洁、清爽,与中国人传统的气质严谨、内敛相合。
现在的服装生产、加工中已不再有这道工序,服装厂的工人也不懂这种工艺,只有早先学过裁缝手艺、下过苦功的人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敹边纯粹是手工活,小小的绣花针在手上运行自如,灵动翻飞,每针只能挑起布料的一根细纱,有时只能是半根,针脚的粗细必须保持一致,线的松紧要恰到好处,不然就是技艺不精,手艺不行很难有人请你做活,也就吃不了这碗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针线似飞天善舞的长袖,曼妙缥缈,虽谈不上美轮美奂,但足以令旁观者惊叹。
常言说,看别人挑担不吃力。其实这看似简单的操作没几年的功夫还真不行,初学时苦头不会少吃,我那时也经常将手指戳得流血。现在服装生产引进了西方工艺,新设备增加不少,敹边的机器也有了,但传统的中式服装仍离不开传统的手艺,机器不能完全替代手工,精品的产生还需要优秀的手工大师。
父亲当年教我手艺,只会手把手地教,他没有读过书,不能从理论上授业解惑。做得不好,就是一巴掌,拆掉重来。他当初学手艺时肯定也没少挨揍。严师出高徒,工匠精神估计就是这样来的。过去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家会让自己的孩子学这苦玩意,有哪个纨绔子弟肯学!
将敹边说成“qiao边”,如此这般一代传一代,导致最后无根可寻,加上新材料、新设备、新文化的介入,民族传统的技艺、文化面临凋敝。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可地域差异、风俗人情的不同也造成文化传播困难。就汉语而言,全国有八大方言区,南腔北调,加之历史悠久,文化发展、世事变迁,各行各业传承的难度可想而知。《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多,《新华字典》也有一万多字,可我们普通人又能掌握多少字呢?电脑、手机的运用是科技的进步,国外的事物又不断充斥我们的生活,许多人字里行间喜欢夹杂外来语,说话洋腔洋调,还有多少人坚持关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呢?
认识了“敹”字,让我猛然惊醒。
为防止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散失而被岁月湮没,有谁来为它们“敹”一下边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