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17:46:37 作者:□ 黄士民 来源:今日高邮
梅琴在家排行最小,小时候爸妈疼,哥姐爱,街坊四邻都夸这个孩子机灵、讨喜。梅琴小时候长着一张胖乎乎的脸,逢人满脸笑,见着长辈甜滋滋地“喊人”。我家老屋和梅琴一前一后,一墙之隔。小时候我常去梅琴家串门,她家院子很大。梅琴的父亲是高邮饭店的白案大师傅,手艺绝对,很多来高邮饭店吃早茶的老顾客都是冲着他来的。梅琴父亲做的青汤菜饺、翡翠烧卖、千层油糕等名声在外,他的看家本领就是做出来的包子出笼后,包口盈汤,包底透明,尤其是青汤菜包,用筷子夹起来瞧,包子底部一层养眼的绿秀色可餐,透明得像是要流出来,但决不会有一点汤汁外溢。用现在的话说,梅琴父亲这样的大师傅,就是店里的台柱子,是个有戏的角儿。梅琴高中毕业后便随父亲在高邮饭店学徒,那时都叫待业青年,是正式工作前的一个过渡。年轻的梅琴在高邮饭店的白案间里看父亲和师傅们和面兑碱、加工馅心,高邮饭店是梅琴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在这里她学会了做包子。后来梅琴顶替母亲去了物资系统的建材公司,那时候建材公司红红火火,很是令人羡慕。再后来梅琴下岗了,她跟随父亲在体育场北门对面的春来茶馆干活,算是重操旧业,因为有当年学徒的底子,她上手很快,感觉很好。
梅琴的爱人国华是仅一路之隔的邻居。国华当过兵,退伍后在百货公司上班。商业、物资系统曾是计划经济的中坚力量,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逐步淡出市场。国华和梅琴便一同帮父亲打理春来茶馆,后来梅琴父亲年龄越来越大,完全由他们夫妻俩经营。梅琴和国华不仅诚信经营,而且质量过硬,味道纯正,春来茶馆名气渐响,风生水起。后来为照顾家人,梅琴将春来茶馆由体育场那边迁至老家附近,先是在养丰闸附近的巷子里,后搬到通湖路北侧至今。梅琴有一门好手艺,而且能吃苦,她和国华起早摸黑,不问寒暑,总是天不亮就生火开店。梅琴说这些年生意之所以好,关键是味道和质量,做到这些就靠原料好、手艺好。今年春天的时候,国华忽感身体不适,浑身没劲,因为身体一直很好,就以为是春节时忙年蒸累的,没有过多在意,哪知没过几天国华就突然走了。国华走了,梅琴老了,梅琴说国华命苦,还有一个月就退休,可怜退休金还没领到人就走了。国华是个厚道而热情的人,无论在单位还是在春来茶馆,诚恳待人,与人为善。前些天我去春来茶馆订包子,梅琴和我提到小时候的那些事。过夏天的时候,太阳还没落山,我们就拎着水桶到养丰闸码头打水,然后拎着满满的水桶,一瓢水接着一瓢水地泼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用来降低温度,而后支起竹床。月亮升起的时候,一群小伙伴便一个挨着一个坐在竹床边,听对面的陈老爷子讲八仙过海的故事。陈老爷子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慢条斯理地讲,直惹得梅琴和小伙伴们说:快讲!快讲!梅琴家的屋后就是宽阔的养丰闸,小时候我去养丰闸学游泳,常从她家院子里的后门去河边。梅琴父亲喜欢养鸽子,在院子里搭了个很漂亮的鸽子屋,每次我去梅琴家玩,最喜欢看那些可爱的鸽子聚在一起玩耍的样子,萌萌的。
梅琴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常想起儿时的日子,她家的老屋在前些年瓮城建设时被拆掉了。梅琴说那里有她的欢笑和念想,她时常想起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情景。梅琴的春来茶馆每天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生意的红火让她的心绪稍微得到一些抚慰,她带着尚未成家的儿子靠诚信经营,凭手艺吃饭,也是老街坊们都在秉持的好传统。
梅琴年近花甲,仍在为生活忙碌,开了三十多年的春来茶馆是她的谋生之地,也是她的情感寄托,这里有初始的愿望、实在的打拼、长情的陪伴。梅琴不老,梅琴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像春来茶馆每天不停升腾的热气,蒸蒸日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