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20:00:14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颜回少孔子三十岁,据说十三岁进入孔门。十三岁还是个娃娃。但最终他俩是师生、是朋友,甚至是父子。
遍读《论语》,孔子对颜回,有的是赞誉,是认同,是惋惜,还有缺憾,从无责备,更无批评。
是不是孔子对颜回偏爱?不是。是颜回的特殊秉性,吸引了孔子,也使孔子对其疼爱有加,进而由衷叹服。
颜回好学进德。热爱学习是衡量好学生的重要标尺。颜回不仅热爱学习,用心学习,而且,把学习的内容体现在进德修行上。
孔子晚年回到了父母之邦,担任政府顾问。有一天,鲁国君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一个好学?”孔子回答:“有一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比他更好学的。”(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某一天,鲁国执政者季康子也向孔子询问同样的问题,您的学生里哪一个好学。孔子回答,一个叫颜回的非常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原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
在这两段文字中,孔子不仅充分肯定了颜回的好学,而且赞扬颜回道德上的提升,这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孔子从不主张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单纯地学习知识技能,而是主张学习提升道德,追求君子人生。“不迁怒,不贰过”,正是君子难得的品行。
颜回安贫乐道。颜回出身贫寒,物质匮乏。孔子曾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论语·先进》)(孔子说:“颜回的学问品德差不多了罢,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可是,颜回不以为苦,不以为悲,反而乐在其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多么贤能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贤能啊!”)
颜回乐在何处?颜回当然乐在追求仁道。孔子对其品行给予了高度赞扬,用了倒装句,突出其“贤”,用了反复,予以强调。
颜回尊师重教。颜回对孔子的尊重不只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求学上。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约只有颜回吧。
孔子一度以为颜回天资不足,愚钝有余。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蠢的人。他回去后,我观察他独处时的作为,也都能发扬我所说的道理,颜回不愚笨啊。”
颜回哪是愚笨,是对老师的尊重,是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
孔子从颜回看到了自己。孔子的好学通达是闻名天下的,他的安贫乐道也是人尽共知的,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付出一切,否则,如何能忍受十四年漂泊游离之苦。孔子与颜回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颜回是一个好学生,是一个顶顶优秀的学生,连孔子都自叹弗如。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我哪敢与颜回相比啊?他啊,听说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赞同子贡的说法,而且,认为自己都不如颜回,——“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由此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上的地位。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优秀学生,孔子仍然抱有深深的遗憾。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不知道哪一天,大约是颜回去世后不久,孔子与人谈起颜回,说:可惜呀!我只看见他不断前进,从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学生好学上进当然是好事,但是,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处理好进止关系,就可能影响身体健康。颜回由于生活艰难,过于用功,二十九岁头发全白,四十一岁早早过世。
“可惜呀”,不光是孔子对颜回的惋惜,也有深切的自责,因为孔子主张中庸,过犹不及,而颜回显然是过了。孔子可能为自己没有适时引导以至制止而自责。这是其一。
其二,孔子认为颜回对自己没有帮助,表现在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任何不喜欢的,更没有提出意见建议。(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注:说,悦。)
通观《论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堂正儿八经的上课。看到的都是孔子与学生的讨论,孔子回答学生以及统治者、时人提出的问题。子贡、宰予、子夏,哪怕对学习不太上心的子路,都曾提出问题与孔子讨论,甚至宰予反对三年守丧,子路不认可正名之说,唯独颜回“无所不说”,孔子对此引以为憾,认为颜回对自己没有帮助,这是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而发出的感慨。老师在教中提升,学生在学中成长,教与学相互启发而共同提高,这才是良性的教学关系。
孔子对颜回所抱有缺憾,正是当下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引以为戒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