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7 18:03:24 作者:□ 韩粉琴 来源:今日高邮
“书圣”王羲之出生山东临沂,5岁随家族南迁建邺(今江苏南京),7岁父亲下落不明,23岁初入仕在朝庭任秘书郎,29岁外任临川太守。他学习书法的黄金时期,大都是在建邺度过的。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十朝古都,这座城市历史太厚重,可圈可点之处太多,我该如何去寻觅书圣遗踪?想来想去,我定位了两个点:台城、王谢故居。
一个深秋的午后,我走进南京。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号称是六朝遗迹,追慕书圣,我想从台城走起。
我随着手机地图导航到解放门附近的台城景区停车场,却找不到台城景区。问路人,只知道附近有鸡鸣寺,有玄武湖,却不知台城。问值班的保安,他一脸茫然,诧异南京有这个景区?他指示我到城门口的景区售票处询问。售票处告知,这里没有台城门票出售,要逛玄武湖向东走,要上明城墙向北走。
事先查资料得知,台城是三国孙吴政权以及后来的东晋王朝、宋齐梁陈诸王朝的皇城。隋文帝杨坚有感于台城的酒池肉林、诗文歌艺、靡靡之音消磨了一代代君王的士气,一把火将建邺城烧得干干净净,并将建邺降为郡县。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看中这虎踞龙蹯、紫气东来的风水宝地,在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筑了坚固的城墙,其中一段就建在原台城遗址上,后人就附会此处明城墙为六朝台城遗址,每每前来凭吊之。
那就买张明城墙门票,上去看看吧。
踏上城墙,一种旷古沧桑油然而生。斑驳的城墙砖,你经历了多少刀光剑影、枪林弹雨?不时可见的墙砖刻字溯源告诉我们古人工程监管的谨严规范;竖砖逐排升高的坡道体现了古人筑坡道的智慧;宽阔的道路上摆放着若干大炮、两侧墙垛处红灯高悬、锦旗飞扬,可以想见当年兵马往来、军旗猎猎、马蹄得得,森严与繁华。
放眼望去,北侧的玄武湖上,水面开阔,各洲相连,绿荫成行。遥想当年,水军在玄武湖上排兵布阵,步兵在洲上喊杀震天,骑兵在洲道上驰骋,检阅部队的君王何等雄心勃发、挥斥方遒!
东边的钟山层林尽染、雾霭氤氲。遥想当年,皇上携爱妃臣工同游,出台城,登山观景,湖上嬉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而年轻的王羲之,是否会跟着从伯父王导等一起出游,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抑或登高北望慨以当歌,抑或纵情酒色暂以忘忧?
从台城下来,我打滴滴车直奔乌衣巷,希望在夕阳西下时分感受乌衣巷。
公元307年,琅琊王司马睿五马渡江,出镇建邺,中原百族相随,皇城建在台城。才5岁的王羲之随家族举家南迁,住在乌衣巷。据说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聚居地,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金陵怀古名篇。
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十朝古都金陵,乌衣巷里的王导谢安纪念馆俨然是一户寻常百姓家,建筑面积不算大的青砖小瓦宅院,门票仅售5元。大门口对联是南京著名书法家言恭达的篆书:归燕几番来作客,鸣筝何处伴随云。照壁上书“魏晋遗风”,下面四块条屏分别用真草篆隶书体写了刘禹锡的四句诗。
进门,院中遍植古木花草,中庭是曲水流觞的微缩模型,南屋是听筝堂,陈列了谢氏家族史。东屋是来燕堂,陈列了王氏家族史。楼上做了一处东晋起居文物陈列展。
“来燕堂”匾额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先生所题,堂内正中摆放着王羲之巨大铜像。后置六朝胜迹图,两侧楹联是:文物自堪诧千古,史家何必嗤六朝。
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政权更迭、朝不保夕的魏晋时期,却孕育了后人景仰的魏晋风骨,每临大事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比如蜀相诸葛亮城头焚香弹琴吓退司马大军;魏文帝曹丕主持编撰《典论》,正告天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崇文尚艺、潇洒散淡;东晋宰相王导“上巳观禊,拥戴新帝”“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东晋另一位著名宰相谢安,少有才名,却一直隐居东山,40岁时不得已出仕,面对前秦百万雄兵压境,他一边指挥淝水之战,一边与宾客下棋,神闲气定。
魏晋风度也孕育了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名士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散飘逸,在书法中也呈现同样的风度和气象,一代书圣王羲之诞生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众多王氏书法名家、名帖诞生了!
该展厅的另一侧布置的是王氏家族的历史谱系和书法源流,以及众多王氏族人书法经典作品的复制件。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自然占据了正中大幅空间。
王羲之走上千年书法史的最高点,首先是其天赋极高,其次是深厚的家学渊源。
王羲之的从伯父王导,是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平时俭朴寡欲却嗜好书法,南渡时随身将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传世的书法作品有《省示帖》《改朔帖》,是今草发展中的佳作。
从伯父王敦,掌握军权、后发动政变的大将军,传世有《蜡节帖》,书风爽利,迅疾刚劲,气质醇厚。
羲之6岁,父亲王旷以笔法秘籍授之。“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9岁,羲之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为羲之姨母卫铄,她的从祖卫觊及从伯卫瓘、卫恒等皆有书名,而卫瓘又是三国时仅次于钟繇的书法名家。
10岁,从伯父王导将一直带在身边的钟繇《宣示表》书法真迹,送给王羲之,是嘉许鼓励,也是象征意义上的书法传承。
16岁,叔父王廙教导羲之书法。王廙是当时杰出的书画家,“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在家族书法氛围的熏陶下,在笔墨世界里徜徉遨游。他无论走路还是吃饭睡觉,总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构和气韵,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襟上划着,把衣服都划破了。他每天起早带晚写字,写完字到家门口的池塘里洗涤笔砚,将整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
我很高兴,南京没有俗气地建“王右军洗墨池”之类的景观。爱书、善书的王羲之住在乌衣巷里,洗笔砚的墨水顺着门前的秦淮河,早已流进滚滚长江,锦绣了一地江南。
20岁的王羲之风流自在,自信从容。太尉郗鉴府来王家选女婿,王家所有未婚男青年都穿戴整齐,打扮得漂漂亮亮,独有王羲之东床袒腹仰卧,喝酒看书。郗太尉说,这正是他要找的好女婿。
王羲之写字名气越来越大,皇帝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字力何等强劲。
王羲之终成一代书圣,传有《兰亭序》《远宦帖》《平安三帖》《二谢帖》《丧乱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王羲之共育七儿一女,其中“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尤其是小儿子王献之(字子敬),最能继承羲之的书法衣钵,传有《中秋帖》《鸭头丸帖》《舍内帖》《地黄汤帖》等,与父亲几乎并驾齐驱。唐代张怀瓘就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王羲之的堂兄弟中,王恬、王劭、王荟、王茂之都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同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传有《伯远帖》。
到了南朝刘宋年间,王氏后代又出现书法名家王僧虔,传有《太子舍人帖》。王僧虔的儿子王慈传有《柏酒帖》,另一子王志传有《喉痛帖》……
中华书法长河中星光灿烂,而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是最耀眼的星云。王谢故居虽小,却是后人仰视膜拜的书法圣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