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17:49:56 作者:□ 单京宣 来源:今日高邮
马泥河,古老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系。它自西向东,蜿蜒数十里,流入高邮西北乡,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马泥河人,孕育出神奇而厚重的水乡文化。
记忆拉回到童年。
那时候的马泥河有着柔情的腰肢,有着清瘦的明眸,两岸有簇簇绿草,丛丛鲜花,丝丝柳条,片片芦苇,相伴相衬,那真是百般柔媚,千种风情!
马泥河老街依河而兴。这里是我的老家。曾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泥河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它上接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下达里下河水乡。河面水流淙淙,来来往往的货船、渔船、木排……络绎不绝,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尽显喧嚣。岸上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戏园、木行、染坊、中药房、缝纫店、磨坊、银匠铺、铁艺铺、肉铺、饮食店、机面店、浴室、发廊、供销社、粮站、医院、耕读班等等,分布在马泥河老街的街头巷尾,三座小木桥将它们联成了一片热闹繁华的街区。
每逢节日,街上更显热闹。记忆中的除夕,马泥河供销社刚开门,人们便像开了闸的潮水一样,把店堂灌得满满的。顾客们抱着大包小包挤出柜台,个个脸上挂着笑,心里淌着蜜。售货员从货架上拿这拿那,手脚忙个不停,脸上沁出汗珠,心窝里笑出声儿。经过他们的手,这些琳琅满目的货物流向乡村,流向多少家庭,给大家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供销社旁的饮食店,垂着五彩帘的油漆店门,陈设着烧肉酒菜的破玻璃橱窗,助长了繁华的景色。炒菜下锅的香味,飘荡在空气里,有时轻微,有时浓烈。走在街上的人,不是显露出寻找什么的兴奋脸色,就是神情满足,嘴角衔着一支牙签。
洋货摊、烟摊、鱼摊、刻字摊……使得狭小的街道变得更狭小了。人们一边做着买卖,一边谈论着十里八村的见闻。儿时的我最喜欢在鱼摊前玩了,鱼摊上可腥气了,河蚌、草鱼、鲤鱼、甲鱼等比比皆是,特别是一条条黄花花的鳝鱼,挤在木盆里,粘滑滑地穿来穿去扭缠在一起,多好玩呀!
新年一到,戏班子来了,龙马地灯来了,玩杂耍的来了,卖冰糖葫芦的来了……整条老街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孩子们滚铁圈,打黄牛,砸铜钱,擦冰皮……玩得可开心啦!
春暖花开时节,到处可见马泥河人忙碌的身影。“鸭司令”赶着成群的鹅鸭在河面上嬉戏,牛倌牵着老水牛在老河边慢悠悠地吃着青草。男人们撑着小木船在河里捞河泥、在麦田里施春肥、压麦苗;女人们在水田里扒茨菇、崴荸荠;孩子们在田野里放着竹纸风筝,东奔西跑,笑声一片。
夏日的傍晚,辛劳一天的马泥河人手握芭蕉扇,端着小木凳,围坐在马泥河边的老柳树下纳凉。老人们仰望着天上的星月,绘声绘色地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姑娘大嫂窃窃私语,笑声盈盈;小伙伴们手捧着装有萤火虫的小玻璃瓶穿行在纳凉的人群之中。最吸引人的是那几位刚从老镇下放到水乡的知识青年,他们拉二胡、吹笛子、吹口琴……既给纳凉的人增添了几许快乐,又让古老的马泥河焕发出一片优美的生机。
稻子熟了,站在河岸上放目远眺,一片金黄。小伙子挑着沉甸甸的稻把,打着嘹亮的号子,迈向打谷场;姑娘大嫂头扎毛巾,飞镰收割,稻把在她们身后排成了长龙。打谷场上,机声隆隆,黄灿灿的稻子堆积成一座座小山包。一群顽皮的孩子穿梭于草垛间,捉起了迷藏……
这就是我的故乡,记忆中的马泥河。
现如今的马泥河,淮江高速、京沪高铁贴边而过,宛如彩虹一般的公路高架桥坐落在它的身旁。马泥河边的水产养殖基地片片相连,星罗棋布的鱼蟹塘波光粼粼,犹如一面面闪烁的镜面,熠熠生辉。高效粮田一望无垠,让人赏心悦目。老河岸上的花木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千秋水韵马泥河——我的故乡,我为你骄傲,为你放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