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戴车匠》的烟火氛围

2023-02-26 18:31:25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戴车匠》是汪曾祺先生以自家邻居为原型写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突出了汪先生用散文笔法写小说的特点,不重情节重情调,抒情白描景物人事。

小说从第三小节起,用了四百多字写戴车匠家的左邻右舍: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描述了侯银匠的谋生手段,制作银器出租花轿。对花轿描写的具体程度和篇幅,比《侯银匠》一文中的花轿篇幅还长。杨家香店的特色是柜前立着一块匾,匾上那幅“鹤鹿同春”的画,还有他家为方便四邻每天一盆稀稀的浆糊。汪先生并说:我小时糊风筝常去寻过浆糊。

介绍了戴家的左邻右舍后,才开始介绍戴家的情况:门店,对子,木制车床和工作间。

为什么汪先生在写戴车匠家之前要介绍戴家的左邻右舍呢?一段似与主题不太搭界的描写,没有这一小节,似乎也不影响正文,那么这一节是不是就可有可无呢?

汪先生的许多作品中,对看似与主题没有关联的景物人事常有涉及,有时甚至是大段的描写。

汪曾祺认为“小说是回忆”,《戴车匠》描写的是故人往事,是民间百姓生存的真实状态,是小城民俗和市井生活场景,是现代文明还未充分渗入到的地方保留着的一点古风,是作者对民间凡俗人生的感悟与启迪。汪先生平时留意这些内容,乐于描写这些内容,显示出他对底层百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关心,并刻意营造出某种社会状态的氛围,也只有有了这些左邻右舍的描写,才能让人觉得这戴车匠家的生存环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环境下的文化习俗、景物人事才是和谐的、安详的、安宁的,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才会觉得这样的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是为了烘托出戴车匠家及其周边的烟火氛围。没有这样的描写,倒显得戴车匠家的存在是单调、不丰满的。

重视情节就是重视叙事模式。汪先生的作品却不受情节的羁绊,他提出“气氛即人物”的观点。因此,描写氛围情趣,是他小说的文体特点。他的好些作品的开头,有大段的关于环境、风物、风俗、典故的描写,在不经意中,把读者带进他刻意设计的韵味中去。如上面提到的对戴家左邻右舍的描写,又如对戴车匠的工具的描写,工作场所的描写,产品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戴车匠是一个严谨的、心灵手巧的、热爱自己工作的人。看这样一段描写:“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半天。”这里,把戴车匠的工作写得有声音,有颜色,有味道,有形状,还有一个个“傻”孩子的烘托,这是一幅多么丰满美妙的画面,在描写中突出了一种情调,在情调中让读者看到戴车匠的秉性,能从中想象出主人公的心理。然后写了戴车匠未泯的童心,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养了一窝洋老鼠,为孩子们制作了弹螺蛳壳的竹弓竹箭,当然也为了生计。

看到这里,读者并未感觉到一个什么完整的情节,而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状态的描写,在描写中突出了作者的审美情调,让读者在阅读中也感受到了与作者一样的快乐。

汪先生生活在东大街,这里有他熟悉的人事物景,许多元素成了他作品中的原型。《戴车匠》亦如此。

小说是可以虚构的。《戴车匠》中有较大篇幅的虚构,如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又如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再如戴车匠眯着眼睛看他儿子吃螺蛳,用弓箭把螺蛳壳用力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呢?想儿子的将来,想到这门手艺能否传承下去。

汪曾祺1939年远离家乡,直到四十二年后才回家,他从没见过戴车匠的独生儿子,怎能看到戴车匠为独生儿子养的一窝洋老鼠和特制的竹弓竹箭?这一切的描写,该都是虚构的,然而又是合理的,并且也可能是真实的,只是汪先生是没有见过的。虚构所需要的细节描写是植根于生活的,不然,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其实,许多事情,见过与没见过,虚构与非虚构,都不重要。因为对于汪曾祺来说,这里的景物人事烟火氛围,都已装在他的心里,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活水源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