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6 18:31:50 作者:□ 金实秋 来源:今日高邮
舒婷是当代朦胧诗代表作家之一,时与北岛、顾城齐名,其诗《致橡树》《双桅船》等佳作风靡诗苑,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结》等也誉满文坛。汪曾祺与她见面时,汪老已是古稀之年,而舒婷则风华正茂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汪曾祺与林斤澜一起兼任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时于该院工作的何镇邦曾于1989年12月邀汪、林二老福建一游。汪老此行甚欢,回京不久即写了《初访福建》,文末标写作时间为:“庚午年正月初四”。在这篇文章中,汪先生记叙他在厦门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著名古刹南普陀寺,一个是诗人寓所舒婷的家。涉舒婷文仅一百余字:“舒婷家在一山坡上,是一座石筑的楼房。看起来很舒服,但并不宽敞。她上有公婆,下有幼子,她需要料理家务,有客人来,还要下厨做饭。她住的地方,鼓浪屿,名声在外,一定时常有些省内外作家不速而来,像我们几个,来吃她一顿菜包春卷。她的书房不大,满壁图书,她和爱人写字的桌子都只是两张并排放着的小三屉桌,于是经常发生彼此的稿纸越界的纠纷。我看这两张小三屉桌,不禁想起弗金尼·沃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舒婷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写得出朦胧诗么?听说她的诗要变,会变成什么样子?”字里行间,对舒婷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那天去舒婷家的,还有林斤澜。汪、林二老乃文坛酒仙,舒婷亦能小酌几杯。二老难得到福建,也都是第一次至舒婷家,舒婷焉能无酒以待?然汪老文中仅提到“菜包春卷”,只字未写到“酒”,岂不怪哉?!其实,那天舒婷是有酒奉客的,只不过酒实在有点怪,可能是汪老故意避而不谈罢了。在一次江南的文学活动中,舒婷与林斤澜、张抗抗、徐卓人一起用餐,席间闲聊到鼓浪屿的酒。林斤澜说那里的茅台酒有股耗子尿的味道。徐卓人不解,林老哈哈大笑,遂抖出了那天在舒婷家喝酒的事儿。他说:“一次在鼓浪屿开会,舒婷邀我和曾祺两个上她家喝酒,酒的品种不少,牌子也不错,但没一个瓶是原封的。接待客人,开了瓶,客人走了,剩下的酒重新盖起来,存在那儿,她(舒婷)不喝,她家里也没一个喝酒的,这酒一存也不知存了多久,哪里还是原来的味儿?”徐卓人追问:“那你哥俩还喝?”林先生眼一愣:“喝,不喝又怎么办?”此事见徐卓人《酒逢知己》,非余杜撰妄言也!从中亦可见汪、林二老随和宽厚,舒婷待客疏忽之一斑矣。
汪老文中虽未言酒,但未忘却写上在舒婷家品尝的一道美食“菜包春卷”。不过,此“菜包春卷”乃汪老所命名,当地人谓之“薄饼”,正宗菜名则曰“厦门薄饼”,系厦门的地方名点;用猪五花肉、虾仁、冬笋、豌豆苗、胡萝卜、豆干等多种食材为馅,以春卷皮包之。另据何振邦言,“这次宴请名义上是舒婷请,其实一桌子富于鼓浪屿风味的美味佳肴均为舒婷婆婆所烹制。”(何镇邦《汪曾祺林斤澜的福建之行》)但不管是舒婷执勺,还是她婆婆掌厨,汪老对那一桌子菜显然是留下了美好印象的。从福建回北京不久,他还着手主编《知味集》,亲撰信函分发四十多位作家撰写美食散文入编,舒婷应邀提供了《面包祭》一文。此书乃汪曾祺先生主编的唯一一本散文集,1990年于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人间送小温”,此亦汪先生之遗泽也!
顺便提一下,汪、林二老在舒婷家小聚,女诗人也留下了美好印象。一次,一位喜好诗歌的将军访问舒婷时,她不无得意地告诉将军,汪曾祺老先生夸奖她厨艺不错。将军说,汪老是个美食家,文章也写得好,每次读汪老的书总是不舍得放下。
佳肴说罢说佳句吧。其实,在汪老心目中印象深刻的是舒婷的佳句。1987年8月底,汪先生应安格尔、聂华苓邀请至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途经香港之际,与女作家舒非闲聊,在谈及“语言文字鲜活考究”时,他老先生脱口而出便引用了舒婷散文中的佳句。舒非在《汪曾祺侧写》中写道:“汪老说舒婷的散文也不错,比如她写夏夜,说‘踩熄了一路虫声’,某某则不,说:‘虫叫被脚步声吓跑了。’”
汪曾祺与舒婷一老一中均为当代文坛“大伽”,其时在一起开会、活动的机会自然不少,然笔者所知他们两位的交谊仅此“一面之缘”,惜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